鐵板燒,想必大家都吃過吧。顧名思義,就是在鐵板上煎烤食物,鐵板燒多為日式或者韓式的自助料理。日式鐵板燒是日本料理中最高級別的就餐形式,它不同于中餐的燒烤和韓國燒烤,吃日式鐵板燒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韓國鐵板燒非常重視醬料的味道,無論食物怎樣,刷了特制的醬料后,都會看起來很有食欲。咬下去,口腔立刻被醬汁占領。而我說的鐵板燒,既不是奢華的日本鐵板,也沒有特制的韓國醬料。我想介紹給大家的,只是家門口的攤攤車上的鐵板燒。
我是在一個老國企的家屬院里長大的,家屬院里南來的北往的人,造就了市場里琳瑯滿目的小吃。有些保留了原來的味道,有些根據地域改革,成就新的口味。這些小吃對于品嘗的人們來說,不僅僅是填飽肚子或者滿足味蕾的食物,更多的是療傷鄉愁。爺爺那代人,響應國家號召,支援西部大開發。于是放棄了老家的幾畝地,放棄了吃習慣的煎餅,火鍋又或者是酸辣粉,拖家帶口棄老母的來到這大西北的黃土高坡,吃的是雜糧,喝的是咸味的水。
那時候的人們質樸無華,干凈的就像小兒褲兜。他們靠著勤懇和拼搏,在這原本是萬人坑的地方,建了工廠,蓋了房子,鋪了鐵軌。也創造了一些特別的食物。
鐵板燒,就是其中一種。攤攤上的鐵板燒,只是簡單的在一個刷了油的鐵板上煎烤食物。我想說的是食物本身。在當地,牛羊肉和土豆是常見的食材。自古以來的中國人就擅長利用匱乏的食物,制作不同口感和味道的食物。攤攤鐵板燒,土豆就有四種不同的做法。最受大眾喜歡的是土豆餅,把土豆擦絲和少量的面粉混在一起攪勻,撒一點胡椒和鹽。用鍋勺兒一舀攤在鐵板上滋啦滋啦的響,待定型后翻面,兩個一伙,穿到簽子上,有些焦黃的時候就可以出鍋了,喜歡酥脆的可以多煎一會,刷上紅油辣子,撒上椒鹽,厚厚的孜然粉。一口咬下去,挑釁的孜然味,焦酥的口感,滿滿的都是幸福。不管多么煩惱的一天,此刻只剩幸福。還有和土豆餅一樣特創的鐵板美食--牛肉板燒,不刻意用雪花牛肉或者牛腩,只要隨便一塊牛肉即可。把牛肉剁碎拌上蔥花胡椒粉,然后用土豆粉把牛肉餡和上粘性,放到工人們平時上班帶的那種鋁制飯盒里,用冰箱凍硬,冬天的時候放在室外,一會就凍硬了。然后整塊到出來,切大片,穿上簽子。放到鐵板上煎,雙面煎熟即可,只需撒點椒鹽和孜然,就可以品嘗到鐵板牛肉了。
攤攤車通常都在室外,上面撐把大傘。放學的學生,下班的工人,躲雨的路人。都曾在這把傘下,選幾個喜歡的串,放在盤子里,老板娘接過去,放到鐵板里煎制。等待的人一句兩句的聊著天,或者靜靜地看著鐵板上滋啦滋啦的食物,盤算著自己的事。廠里有些崗位是三班倒,下午4點和夜里12點正式交接的時候,來買鐵板燒的人就格外多。單純的鐵板串串并不能飽腹,所以就衍生出來一種新的吃法,夾餅。
把清真餅兩面煎酥,從中切口,餅里刷上一些調料,把青椒從中剖開,鋪平著夾到清真餅里,煎蛋鋪在青椒上。再選幾個喜歡的串,刷好調料夾餅里。原本平平扁扁的一個圓餅變成了圓鼓鼓的,張著大口的怪物。用袋子裹起來,裝到車筐里,帶進工廠,成為果腹的一餐。辛苦的勞作后,咬上一口,滿嘴的美味。特別是夜班的時候,一夜辛苦工作后,身心疲憊,嘴里也索然無味,正需要重口味的食物激發食欲。在西北,孜然和牛羊肉是好伴侶,和燒烤更友好。沒有孜然的燒烤,就像失去花草的春天一樣不完整。孜然,總是能勾起人們的食欲,讓人流連忘返,欲罷不能。離家多年后,想起家鄉的味道,排名第一的就是孜然味。鐵板燒離不開孜然,羊肉串離不開孜然,就連饅頭片,加了孜然都別有一番風味。
家門口的鐵板燒,承載的是人們的智慧。更多的還有鄉愁,這個老國企的人大都不是本地人,他們帶來了自己家鄉的味道,對鐵板燒也做了改良。上海人愛吃生煎,于是廠里的鐵板燒就有了包子生煎;陜西人愛吃面食,于是鐵板燒就有了鐵板饃片;東北人離不開酸菜,于是鐵板燒有了酸菜卷五花肉。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改變,我最愛的還是土豆餅。每次回去,都會去廠里的燒烤攤攤吃鐵板燒。這自然成為了我的習慣,我味蕾中不可或缺的味道。
要說鐵板燒,攤攤鐵板燒或許是最為普通的,沒有昂貴精致的食材,更沒有米其林星級大廚。但是它的味道卻伴隨我的整個學生時代,甚至會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