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學習寫作

設想某一天出于某種原因,你不得不去一個沒電,也沒有電視機、電腦、手機,甚至一切現(xiàn)代電器都沒有的地方待上一年,除了簡單的日常生活用品,你還想帶些什么呢?以前我會毫不猶豫的想到,帶很多的書,越多越好。現(xiàn)在,我的答案是:書帶三五本即可,不過一定不能少了一些能寫作的稿紙。對了,還有最關鍵的寫字用的筆。

前幾天和好友聊天,談到兩個月前上的寫作課,她就一直問我:“讀書不是挺好的嗎?你為什么還要寫作?”我當時只開玩笑的說著:讀書是很好,但只是在學習和分享別人的知識和經驗。而寫作則是一種創(chuàng)造活動,我們可以利用我們創(chuàng)作的作品影響別人,影響生命,從而實現(xiàn)我們自身的生命價值。”

雖然這只是我即興的回答,其實也是我學習寫作的初衷。然而這個問題在我的大腦中一直縈繞著。我吃飯時,洗澡時,走路時,跑步時,總會不自覺的想到它。進而也開始一遍遍的問自己,到底為什么要寫作。

不少人都有記日記的習慣。我記得讀到小學四年級開始到初中畢業(yè)的幾年里,我們當時有一項作業(yè)就是寫日記,當然是要求一天寫一篇。剛開始,我還會饒有興趣的把自己的見聞,感受,想法一五一十的寫下來。后來,隨著其它課業(yè)的加重,以及考試的壓力,日記也就真的成了“作業(yè)”,成了從一些書,報紙,期刊上摘抄、拼湊的敷衍老師的作業(yè)。再到上了高中,大學,沒了這項作業(yè),不過記日記的習慣勉強保留了下來。從此開始,也算與寫作結緣了。后來盡管做不到每天都記,一到兩周,總會寫點什么。讀了研究生,一到兩個月寫一些類似感想與收獲的東西已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過去這些年,盡管也斷斷續(xù)續(xù)在寫東西,多數(shù)只是在對生活不如意的牢騷與抱怨,或者是無病呻吟的情緒宣泄而已,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寫作。

在《寫作風格的意識》里,平克說到寫作——尤其是古典風格的寫作——的核心是呈現(xiàn),即與讀者平等地展開對話。這種呈現(xiàn)需要的是視覺化的表達,作者要用筆下的文字帶讀者看一遍作者的世界。這種古典風格的文章為能為讀者打開一扇窗,而不是作者獨自表演深奧的專業(yè)知識、官樣文章、法律文風、或道德訓誡。

寫作的目的是呈現(xiàn),動機是呈現(xiàn)不偏不倚的真相。當語言和真相連成一線,寫作就成功了;而成功的證據在于清晰和簡單。

如今再回頭看當年寫的那些文字,只覺得,自己辜負了昔日的青春時光,也辜負了那些從心頭,指尖流淌出的意象,辜負了本該充實飽滿的生活。

坦白講,在此之前,我讀書從來不會留意作者的文章寫的邏輯是否清晰,用詞是否簡單準確,文筆是否簡潔優(yōu)美,故事是否有吸引力。我也從來沒想過作家這個字眼能和自己有什么關系。直到去年畢業(yè)并參加工作后,尤其是讀了開智作家部落書單后,我開始認識到寫作的重要性——是真正的寫作,而非僅僅是日記,或碎片化的感想,明白了我們讀到的文章在邏輯,文采,故事方面都是有高下不同。好的文章,讀起來如春風拂面,沁人心脾,差的則晦澀難懂,讀的人昏昏欲睡。

同時我也明白了寫作是一門手藝,是可以通過慢慢的積累,刻意練習,逐步提高的。當然我并不否認才華和天賦在這里面的分量,但是對于真正熱愛寫作,想要寫作的人來說,有了更好,沒有也會寫下去的。即使如史蒂芬·金、村上春樹,阿西莫夫這樣的文壇巨匠,也莫不是獨坐案前,日復一日,才將那些經典呈現(xiàn)到讀者的眼前。

新手在行動前,總會反復問自己:

我到底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

我也不例外,記得在加入開智作家部落之前我一直糾結,要不要開始學習寫作,能寫好嗎?然而我們的能力品格都是在做一些具體事情中實實在在鍛煉和培養(yǎng)出來的,而不是僅憑思考就能獲得這樣的能力,再去做這件事情。當我耐下心來,開始一本一章,一句一字地讀作家部落的推薦書單——從宇文所安到艾柯,從卡爾維諾到村上春樹,再從羅伯特·麥基到納博科夫——并嘗試一張一張的寫卡片時,我重新真正認識了寫作這個老朋友。

當手卷中一行行鉛字,從我們眼前淌過,紙張背后作者的獨特個性與氣質開始在我眼前浮現(xiàn)出來…灑脫如宇文所安、睿智如艾柯、深刻如卡爾維諾、堅韌如村上春樹,讀書的過程,仿佛是一場寫作之旅的探索,這些長者們把他們的創(chuàng)作思路,寫作方法,對文學的看法,對小說的理解,對寫作的思考向我娓娓道來。這些慢慢也讓自己對寫作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技藝和表達的層面,而寫作——這門亙古至今的手藝——也承載了人類演化發(fā)展中無數(shù)的文明與故事。它是如此偉大,如此神圣。正如經歷過馬拉松跑步的傷痛,才會對跑步有所敬畏;對寫作從那些時刻起,我同樣充滿了敬畏。誠如史蒂芬·金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生涯回憶錄《寫作這回事》中最后送給每位讀者的那張?zhí)卦S證:

你可以寫,你該去寫,而且如果你足夠勇敢,開始寫了,你要堅持寫下去。寫作,跟其它的藝術創(chuàng)作一樣,是神奇的生命之水。這水免費,所以暢飲吧。

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讀經典》中寫到:

當代世界也許是平庸和愚蠢的,但它永遠是一個脈絡,我們必須置身其中,才能夠顧后或瞻前。

讀到這里,我想到了過去的自己。我過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很鄙視這個社會的平庸,周圍人的庸碌,也憎惡自己的庸俗與懶惰。總在仰望歷史上那些圣人、牛人——比如蘇格拉底,孔子,曾國藩,富蘭克林——想像著他們過著充實高效,崇高偉大,有意義的生活,才作出了那些偉大的事情,創(chuàng)造出那些經典的作品。同時厭惡深陷在世俗的瑣碎雜事中的自己,每日付出時間和精力最多的還是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而想做的事情又不愿去學習,去改變,去積累,最終帶來的只是一味的悲觀、焦慮,進而喪失一切行動能力,逃避與人接觸,逃離社會,生活在自己幻想的電影的世界里。

讀完這段話才略有所悟:每個人無論從事什么職業(yè)——國家總統(tǒng),公司CEO,校長,作家,項目經理,工程師,工人,導演,演員,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都首先需要將自己置身在他所處的時代以及社會格局中,在面對瑣碎繁雜的日常生活,家庭,工作的同時以自己的方式去和自己所處的社會、時代建立聯(lián)結。然后他再環(huán)顧四周,向后看看,向前看看,看看自己的能力、位置,如果運氣好,說不定可以向前多邁兩步,從而比同時代的身邊人做出更有意義的事情,然而這樣的人少之又少,絕大部分的人還是會在庸常的生活里庸庸碌碌忙完自己的一生。然而首先每個人都必須置身其中,以自己的方式去和這個世界建立連接,其他的才至少有可能。

那么我們要如何與這個世界建立連接呢,在我看來,寫作是個絕佳的途徑。作家們通過寫作,可以構造一個抽離于現(xiàn)實世界的二次元世界,他可以在這兩個世界中來回穿梭。在現(xiàn)實世界中工作生活的同時,去觀察思考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切,然后以文字的形式在另一個世界中提出拒絕或批評。偉大的作家——比如福樓拜,托爾斯泰——莫不如此。

寫作的同時再兼一份每周四十小時的工作是有可能的。成千上萬的人都這么干過。據我所知,大多數(shù)作家在成為職業(yè)作家之前,都是這么干的。村上春樹在正式發(fā)表他的第一部小說《且聽風吟》之前,一直是開酒吧的,這部小說也是他在每天結束店里的工作后,深夜坐在廚房的飯桌前寫成的。斯蒂芬·金的寫作之路同樣充滿坎坷。中學時代,他就開始創(chuàng)作,并向雜志投稿,作品卻一直不為人們看好。后來大學畢業(yè),盡管拿到文學學士學位,依然找不到教職工作。迫于生計,史蒂芬·金只能去新富蘭克林的洗衣房工作。然而如果沒有這段經歷,我們也就看不到他在《寫作這回事》中將無趣苦悶的洗衣房工作描寫的趣味盎然。也正是在洗衣房里,他構思出了《魔女嘉麗》,這是他首部正式出版的小說。

Paul Graham 在 《如何寫作》中曾寫到:

寫作不僅交流想法,更催生想法。但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不能意識到好的寫作竟如此重要。如果你不善寫作,也不愛寫作,那么,你在余生將與貧瘠思想為伍,錯過經由寫作帶來的新世界。

我們熟知的曾國藩,被譽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他一生勤儉廉勞,修身律己,不但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是集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于一身。
然而當年,三十歲出頭的曾國藩也曾陷入思想混亂之中,迷茫不知所措,不知道未來的路走向何方。他時而想成為一名作家,專攻辭章之學;時而想成為一名經世之才,專攻經濟。還想成為一名歷史學家,專攻考據。直到得到當時的湖南大儒唐鑒的點撥,才有了晚清“中興第一名臣”的曾國藩。
而唐鑒就對曾國藩建言道:

「為學只三門,曰義理、曰考核、曰辭章。考核之事,多求粗而遺精,管窺而蠡測。文章之事,非精于義理者不能至。經濟之學,亦在義理之內。」

至此之后,曾國藩修身律己,不但修德進官,在文學方面造詣同樣精深,先后著有《求闕齋文集》、《詩集》、《讀書錄》、《日記》、《奏議》、《家書》、《家訓》及《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等,不下百數(shù)十卷,傳于世。其中的《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行文從容鎮(zhèn)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

曾國藩以文明道,借寫作洗心養(yǎng)氣,方成大家。由此可見,寫作不是作家的特權,即使平常如你我,面對生活,對付工作,歷經世事,寫作無疑是記錄和反省自我,獲得快速成長的最佳的途徑。正如陽老師在認知寫作課上所言:
寫作是人類給自己發(fā)明的大時間周期的最小行動。寫作是洗心養(yǎng)氣的學問,關乎自我修煉,文成可安身,可立命,可治學,可經世致用。

而今而立之年,書生氣猶存,依然會在馬拉松的賽道上挑戰(zhàn)自我,偶爾在光影的世界里體驗別樣的生命世界,曾在科研的世界里探索過真理,還在書籍的世界里尋找著智慧的溪流。在年輕的時候,盡力讓自己有多重身份,這樣我們在某個身份上獲得的壓力最終會通過其他身份對沖掉,使我們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得以緩解,生命也會興趣盎然,豐富多彩。但我知道,有這些身份還不夠,甚至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我需要開始寫作,不只是為記錄,反省自我,助力成長。是為創(chuàng)造,為安身,為立命,為治學,是為經世致用。

我們寫作,不是因為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有創(chuàng)造力,富于激情的。醫(yī)學、經濟、法律、科學,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我們的一生。但寫作,在寫作中找尋自我,在寫作中探索世界,在寫作中創(chuàng)造,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每個寫作者大抵都有一個文學夢,但這一定只是結果。寫作開始一定源于對文字的熱愛,對文學、書本、知識的熱愛,對精神世界...
    微微風吟閱讀 265評論 4 2
  • 最近陸續(xù)參加了一些微信課程,無論是付費還是免費的,無論課程的長短,自己總能在這個平臺上看到不同的人生,給自己的生活...
    Lucia88閱讀 269評論 0 0
  • 我為什么學習寫作?說實話,這個問題從未想過,因為有幸得知有寫作這樣一個群,就加進來了。 回想過去,其實自己一直在寫...
    Amy2018閱讀 190評論 0 0
  • 很多人熱愛旅行,希望能夠在心曠神怡的美景中放松心情。這些年,國內的旅游業(yè)日益發(fā)展,人們生活富足了,就會更加追求精神...
    38344ac03c39閱讀 1,281評論 1 8
  • 優(yōu)秀是一種習慣 這段話是在通往財富自由的專欄上提到的一段話,而後來我查了一下,這句話的原意應該出自於亞里斯多德,他...
    林家弘閱讀 975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