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始終記得自己欠著一篇《一瞬》,心中從一開始的惴惴不安到最近視而不見。在這件事兒就要差點步入自我遺忘的大腦消除程序中時,某人倒是提了一句,讓快死去的愧疚之心得水復活,治好了我將近一個月的拖延癥…
一瞬之光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163935-a0b905e86165976e.JPG)
翻到這個詞時,從腦中蹦出來的第一個詞便是這本白石一文的《一瞬之光》,老實說對這本書印象并不是很深,已經記不起來什么情節了,倒是對某人“有些直男癌”的評價記憶比較深。但對于這個詞,“一瞬之光”,很是喜歡。
現代物理說,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我們看到的光,其實可以分割成很小很小的一份的,每一份都獨一無二,都與上一刻和下一刻的粒子不同。僅有一瞬,僅為一瞬而綻放。
似乎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人類都追尋著一瞬的燦爛,“曇花一現”、“圣父顯靈”,隨后而來的便是“死亡”、“消逝”、“虛無”。我一直懷疑人的內心中存在著自我毀滅的沖動,根植于本性之中,深藏在萬年的DNA里,等待著某個時刻爆發出來,隨后真摯而又熱誠地擁抱死亡。
人迎接死亡的時候,最接近生命與真實。當得知自己即將死亡,全身上下用盡一口氣力,想要拼命攢住生命的衣角。
在這一瞬,讓人深刻感受到活著的真實,與死亡的稀松平常。虛弱的身軀竟能爆發出比健康的常人還要強的力量。究竟是因為死亡才引發了這么大的能量,還是因為耗盡了全身的生命力才迎來死亡的呢?
時間之尺
黃粱一夢,一夢三世,人對于時間的感覺從來都十分模糊,因為天氣會變;因為言語會變;因為感情會變,脆弱不堪。
在你身邊,想你是三秒的親吻;獨自一人,想你大概是一個世紀的思念
眼前事物反射光子進入瞳孔再到大腦成像,需要的時間不到一秒;而太陽光從產生到被我們看見卻需要6分鐘,即使哪天太陽爆炸了,也需要6分鐘以后才能知道。漫天的繁星已然是千萬年之前的幻影,即使現在宇宙早已不復存在,仰賴著光速不變,我們也能繼續談天說地。
永恒
期望著愛情一瞬的耀眼火光,猶如星球碰撞,期待著橫沖直撞的你與舍命狂奔的我撞一個熱烈滿懷,分崩離析,嵌進對方身體,感受你的心與呼吸。
又盼望著時間能再慢一點,再慢一點,慢到能讓我與你看一場持續一輩子的日落,或是躺在床上,傾聽你的微鼾,用臂彎迎接你的吐息,打在手上讓人直癢。
對于宇宙來說,最小的時間單位怕是以萬年記數,行星出生,星系碰撞,一晃千世,一瞬萬年。然而對于人來說,一萬年太長了啊,長到足以把故事傳給百世之后的子孫。
對于你我,一瞬又是多久呢?是當初我看到你的一瞥么;還是與你談天說地鬼扯胡說的一晚;抑或著牽與你雙手的一天?還是與你共度的一生?
不夠!不夠!不夠!希望能與你再多待一會兒…
太長!太長!太長!只愿時間停留在此刻…
未完待續
小時候看動畫,結尾的未完待續總是使人十分郁悶,特別是掐在高潮的時候放出cast表,簡直讓人氣到想要哭泣,呆呆地望著演職員表一直到最后的“つずく”,仿佛只要盯著它,就能從黑色屏幕的背后看到下一集。
每當這個時候,我爸總會說,會有的,會有的,以后你還會看得到的…
聽到這話兒,往往是要變得更氣了,怎么會有嘛!電視臺就只會現在播,以后怎么還會播嘛!
卻沒想到,長大后的世界,有了網絡,真的以前想看的動畫全部都能再看得到,而且還能想看幾遍就看幾遍。雖然看著還是喜歡,還能夠津津有味地看下去,卻沒有了小時候的那一番哭著喊著的執念。
我想,大概還是愛的太少了。那種,幻想自己舍棄了一切,奔跑著去摘一朵懸崖之花的感覺。跑出人群,跑過河流,跑丟了鞋子,坐在山底大哭。和將來無關而和永遠有關。
想要的現在就去擁抱的,深愛的贈予她鮮花
若幸運一點一早找到你
但幸運可否擔保得到你
就望著際遇鋪展我的天與地
愿錯亦錯得起
若命運叫我只懂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