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一席白衣款款而來,手中折扇輕搖,吟一首雋永詩句,提劍而起,側馬而立,一臉俊容卻又透著一股英氣,這是我想象中的納蘭。納蘭容若文武兼修,他的才情無論是當時所處的時代,抑或是現在,都被人所贊嘆與欣賞,他的詩詞更是經久不衰,被世人頌揚,才子的稱號于他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同時又擔任御前侍衛,陪康熙多次出巡,還曾奉旨出使梭龍,考察沙俄侵邊情況,足以見得納蘭容若不僅有才,還有智有勇。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卻英年早逝,著實的可惜。回顧納蘭這短短三十年,他所追求的,他所向往的,他所看不透的,他所放不下的是什么?他的經歷和詩句中也許蘊藏著我們要找的答案。
納蘭容若,一代才子,卻終生為情所困,無論是對表妹還是對妻子盧氏。一個情字,毀了納蘭的一生,然卻也成就了他。他為情所苦,為情所憂,為情所癡,為情所痛,這也注定了他的宿命:為情所傷。這樣的納蘭是可憐的,他內心苦楚,不知找以何人說,也不知能否有人懂他的苦楚感傷與凄涼,而詩詞筆墨便成了最好的選擇,情到深處,滴墨成傷。
納蘭的內心是純粹的,而也因為要的太純粹,才愛的太愚昧,以致輸得太狼狽。納蘭的心是煎熬的,他對表妹的思念,對她的怨恨,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如若真能如初見,納蘭也不會因愛生怨,因愛生恨了吧,而我想即便不能如初見,納蘭的內心深處的那絲絲眷戀也足以壓下這怨與恨吧。正如張愛玲所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納蘭的心是內疚的,對妻子盧氏的內疚,而他對妻子盧氏的內疚是無法言說的,他一心只系一人,無法做到給予盧氏愛,給予她想要的那顆心,妻子盧氏早期只不過是守著一具于她而言沒有溫度、沒有愛、沒有生機的空殼而已,離世之際終究是沒能得到納蘭的全部真心。而納蘭在妻子盧氏去世時固然傷心,但這大部分的傷心多也源于內心的愧疚吧,他虧欠盧氏的,永遠也無法彌補了。幾回偷拭青衫淚,忽傍犀奩見翠翹,直到佳人不再,也學會了睹物思人,然而淚和悔都沒有用了,如若盧氏還在,我想納蘭一定會倍加珍惜吧,畢竟人總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著實的有點兒可悲。
納蘭一生快樂的時間并不多,他是念舊之人,喜歡懷念過去,如果納蘭有生之年分為兩部分的話,那他的前半生則用來懷念表妹,而后半生則用來懷念盧氏,他的一生都在回憶中度過,而回憶,就是再一次破碎自己,所以納蘭不知已破碎了多少次,心也早已回不到當初那樣,哪怕那顆心是如此簡單。
一生何求?一生一世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這是納蘭容若所求,但天不憐見。相思相忘不相親,天為誰春?這是納蘭內心的無奈與感慨。
可敬可惜可憐可悲之人,一代才子——納蘭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