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劍江湖
山下英子│整理,執行力,自信心,實用性作品
這本書是今年三月份亞馬遜開學大促的時候為了湊單買的一本暢銷書。本文是第一遍讀完、第二遍整理、第三遍總結后的成果,希望它能作為一個好的開端,希望我每周一本書的計劃能如約完成。
謝謝閱覽。
整體印象
1. 全書概要
本書主要通過介紹作者自身經驗和培訓經歷,探討“如何整理物品”(或“如何處理自己與物品之間關系”)。
全書共有五章,主要架構概括如下:
書中特別強調,“減少物品”意味著“只要能徹底的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和收納”。主要方法概括為“斷”、“舍”、“離”,也就是書名。全書通過論述和實例進一步闡明了這三個字的深刻內涵。
同時,作者認為,通過“斷舍離”,人與物品之間的關系會得到改善,自己的個人形象、生活習慣和以往的某些觀念也會發生變化,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使人更快樂地享受生活,享受“自在空間”。
2. 推薦理由
如果你想整理卻無從下手,想看書卻總是開不了頭,想做的事一直沒有動力,那么這本書可以給你一個開始的理由。
本書最大的特點在于,所有行動被拆解得看起來簡單、想起來有趣,所以讀者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不如試試看吧”的心理,有助于讀者檢視自身并進行練習,可操作性較強。
3. 閱讀建議
本書帶有日本人寫作的一貫風格,簡單易懂但有點繞,有些地方也許多讀幾遍才能體會作者的意思,插畫和案例將會有很大幫助。
4. 保留意見
作為《斷舍離》系列中的“思想篇”,作者提到了“看得見的領域”、“神的領域”,“停滯運”和“腐朽運”等玄妙的概念。
她指出,通過物品整理可以鍛煉個人工作習慣,使思維清晰,生活愉悅,會影響整個家庭及個人的運數。
這些觀點看看倒也無妨,但我認為,如果一味夸大整理的效果,而不學著去充實自己,那么最后,你只會得到一間整潔的空屋子而已。
5. 要點摘錄
- 斷,就是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就是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兒。
離,就是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 - “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 思考的方式,不是“這東西還能使,所以要留下來”,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 時間軸永遠是現在。
- 整理房間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
理論篇
1. “斷舍離”與整理術、收納術有什么不一樣?
前者是篩選出自己真正需要、喜歡,并且當下對自己有使用價值的物品。
后者是對它們進行空間上的合理布局。
2. 時間軸要鎖定在“現在“
有些東西覺得很可惜,但就是舍不得扔,或者覺得麻煩,就懶得去扔,這意味著把能量留給未來,讓未來去處理了。可這些東西留了下來,然后會強化它們所包含的回憶和能量,給人造成混亂。換句話說,家里放著的東西有八成是時間軸錯位到了過去或者未來。
聚焦于現在,把東西分為日常和非日常兩類。無論使用頻率高低,都必須仔細看明白再收起來用。不要把重點放在非日常上,不要刻意的有“這是給客人用的”這種觀點。
3. 住所的意義
“斷舍離”主要從三個角度來思考環境:
第一,與人有關的環境和與場所有關的環境。
第二,遠環境和近環境。
第三,靠自己的力量能改變的和靠自己的力量改變不了的環境。
從遠近來說,要想有所改變的話就從近環境開始改變。
要想改變居住環境,首先就必須得進行診斷,要用他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家。
要有自覺性,這并不是要做給誰看,而是自己的事就得自己好好善后。
當你能夠掌握所有在你身邊的物品的位置,以及確保他們能夠物盡其用,這個時候你的家才終于從“倉庫”變為了“住所”。
物品全部在自己的支配下,把自己變成物品的主人。然后精挑細選,和自己喜歡的東西生活在一起,并做到物盡其用。
當身邊留下的都是精心篩選、適量的物品,性能高又美觀,這個時候就可以拋掉“住所”的稱謂,改作“自在空間”。
4. 認清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系
如果把雜物比作是生鮮食品,怎么看都是垃圾卻沒扔掉的東西,就好比是壞了的火腿;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東西,就好比是已經過了最佳食用期但還沒壞的干巴巴的火腿。
如果你足夠愛惜自己,一定會毫不猶豫的給自己買最新鮮的。
5. “斷舍離”到底有什么作用
(1)與自我形象之間的聯系
以什么樣的態度使用何種品質的東西,一方面能體現使用者內心對自身價值的評價,另一方面會影響別人對待你的態度。我想,這也許能解釋,為什么以前逛淘寶的姑娘后來都會說“要過一種有質感的生活”。
通過不斷地篩選物品的訓練,當下的自我就會越來越鮮明地呈現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斷出準確的自我形象。
物品是自身的投影。物品既棒又新鮮,就是最重要的。
(2)學會珍惜,消除執念
通過實施“斷”,人會發現,日常生活很多不起眼的東西其實是該被珍惜被感激的,這個概念能讓人消除一些無望的執念。
明明是已經不會再穿的衣服,可卻因為有感情,所以只能收著,也就是說,這是一種“說是有可卻沒有,說沒有可是卻有”的奇怪狀態。這其實并不是留戀,而是一種執念。
(3)獲得自信
人之所以會產生“說不定以后用得上呢”,“必須得扔掉,可又沒有行動”這樣的想法,多半是源于對自己的不信任。就像是與朋友約好了吃午飯,但是卻爽約,三番五次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就是拖延了你與自己的約定,這種事日日重復,對自己的信任感就會一點點消失殆盡。
換句話說,能夠收拾好一件東西,就等于遵守了與自己的約定,這件事就成了換取值得信任的自己的信用資金,也就是自信,自我肯定感會驟然增加。
(4)鍛煉“選擇力”
活著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斷舍離"衍生出了很多副產品,選擇力就是其中之一。不過,選擇的標準應該盡可能的簡單,因此分類應該是進行最小限度的分類。
可能會阻礙行動的原因之一,就是選項太多,以至于無從下手,也就是回避做決定。所以對策就是:先學會把東西分成三類。
(5)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有了或許很方便,但即便沒有也不會傷腦筋的東西是什么?當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能覺察自己心底深處的真正的想法。通過對物品的拷問,進入深刻的靈魂。
(6)從“擁有”這種觀念中解放出來
物品其實是物與感情的結合體,包含著積極感情的物品留下來也無妨,但包含負面感情的物品還是太過沉重了,畢竟我們沒有必要給自己的人生背上如此沉重的包袱。說到底,擁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錯覺。
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我們的心也是不斷變化的,盡情地享受與物品難能可貴的短暫相遇,這一定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幸福本身。當緣盡了就瀟灑的放手,不僅對物品,對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這樣,這就是斷舍離的愿望。
6. 小結
很多人沒有勇氣去割舍眼前既有的幸福,進而投資出更多的幸福。他們不再追尋,不再盼望,而是愿意在當下和自己諸多的不完美,內在的各種陰影,各種負面情緒和念頭好好相處。
對所有想要做出改變的人而言,當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要邁出第一步時,你就已經取得了小小的進步。
上帝只救自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