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4
陳石、劉愛珠夫妻二人的工作室墻上“神雕俠侶”的題字引人注目。兩人都是南臺島人,又是福州工藝美術學校的同學。夫妻倆畢業后各自通過不斷努力,最終開始攜手創作壽山石雕刻作品。
攝影:陳敬華/包書平編輯:劉必泳
3
/14
陳石是壽山石文化專家、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他的篆刻師從潘主蘭,風格古樸蒼勁。劉愛珠師從王雷霆、林壽煁,掌握全面的雕刻技法,現為中國石雕藝術大師、福建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一人雕刻、一人篆刻,二人雙劍合璧,好作品層出不窮。
攝影:陳敬華/包書平編輯:劉必泳
4
/14
“相石取巧,就是根據壽山石自然的形狀、色彩和紋理等特點進行構思,使自然色相和人工雕琢渾然一體。”劉愛珠說。由于個人的審美思想、藝術修養和技術特長的不同,同樣一塊材料,在不同作者手中,創作出的藝術品也可能截然不同。
攝影:陳敬華/包書平編輯:劉必泳
5
/14
打出粗坯,剝出大體輪廓;再修光,刻出細坯;而后細細磨光等等,說起來看似簡單的幾個步驟,藝人需要埋頭沉浸在里面。夫妻二人常常一呆就是一整天。
攝影:陳敬華/包書平編輯:劉必泳
6
/14
一旁擺放著不同型號的刮刀工具。另外,劉愛珠表示,現代的電動雕刻工具也大大解放了雕刻藝人的雙手。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主要包括圓雕、薄意雕、鏤空雕、浮雕、鑲嵌雕等。
攝影:陳敬華/包書平編輯:劉必泳
7
/14
劉愛珠輕輕吹去從石頭上刮下的粉末。劉愛珠說:“壽山石雕不僅要善于利用材料本身的特點,更要善于運用各種技巧,因‘石’施藝,才能更好地孕育出壽山石的新生命。”
攝影:陳敬華/包書平編輯:劉必泳
8
/14
劉愛珠完成壽山石雕形狀,就由陳石一展篆刻技藝的時候了。陳石出身書香世家,從小跟隨父兄學習書法。小學剛畢業的他,就被做醫生的父親要求學習篆刻,陳石用舊手術刀照著印譜學刻印。就這樣,他產生了對石頭的興趣。
攝影:陳敬華/包書平編輯:劉必泳
9
/14
雕刻反面字,陳石無需打稿,要篆刻的字體印在腦海里,手里握著刻刀,刻起篆體字顯得頗為輕松。
攝影:陳敬華/包書平編輯:劉必泳
10
/14
這是由劉愛珠與陳石共同完成的“潘主蘭石像”。每一塊壽山石雕更像是二人共同孕育的結晶。劉愛珠說,每當完成一件作品,緊繃多日的身心一下子放松下來,這才感覺到筋疲力盡;有時看見自己的作品被人買走,也會有一種失落感。
攝影:陳敬華/包書平編輯:劉必泳
11
/14
夫妻二人多年來出版了多本壽山石專著。眼前的這本關于壽山石圖文介紹的書籍,最早一版出于上世紀90年代,潘主蘭為這本書寫了序,結束了在當時關于壽山石有文無圖的歷史。
攝影:陳敬華/包書平編輯:劉必泳
12
/14
2014年6月,劉愛珠師生雕刻藝術聯展亮相福州。1995年,陳石發起成立了福建省壽山石藝術研究會。2001年,陳石赴北京參加國石評選,壽山石被評為國石候選第一名。二人數十年來,夫妻二人對壽山石的傳承和弘揚一直沒有停過。
攝影:陳敬華/包書平編輯:劉必泳
13
/14
陳石、劉愛珠夫婦常到世界各地采風。二人的愛情就像壽山石一樣溫潤美麗,日久彌堅。“壽山石是福州人的寶石,是我們心中至高無上的美石,隨著壽山石文化與藝術的不斷豐富與發展,我們深信,越來越多的朋友會與壽山石結緣。”陳石說。
攝影:陳敬華/包書平編輯:劉必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