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哈爾濱參加2017年全國第三期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應用培訓會心得
7月中旬去往哈爾濱,冰城以熱忱的溫度相迎。以紫冰花為標識的哈爾濱市實驗學校,一木一石,俱是高雅。我們與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線教師,共聚于此,參加2017年全國第三期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應用培訓會。
仿佛是第一次出門遠行的喜悅,一路期盼著這場旅行。筆頭是最實干的老友,馬不停蹄地捕捉主講臺上,一位位專家名師的連珠妙語。
且聽東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鐘紹春教授的講座——《信息時代的教育變革與創新》,且思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關系定位。教育教學存在很多瓶頸問題,信息化為解決問題開拓了思路。然而,應用了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就一定好嗎?
曾幾何時,信息化教學的理念如同千樹萬樹開起來的梨花,有的人移花接木,有的人靜觀風云,有的人坐井固守。倉促之間,把信息技術擺上了臺面,似乎已把握了前沿的命脈。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的以為,實際是一條單一又固執的直線。正如我們以為,這個點不是講過了嗎,學生怎么還錯呢!我們也會以為,制作了課件,錄好了微課,便是在教學里運用了信息技術。
好在還不敢說,這就是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由此觀之,“融合”之中,大有文章。
只聽鐘教授答:“教育的瓶頸問題,不是簡單通過信息化就可以解決。”倘若直接用信息化手段把落后的教學搬到云平臺上,不過換湯不換藥罷了。那么,如何通過信息化解決教育教學問題?曰:“找問題—探索思路-確定技術環節。”似乎無甚驚艷處。只是,以東北師范大學唐燁偉教授的報告《全國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優質課大賽介紹》中提及的觀點:“從教學出發思考技術,而非從技術出發思考教學。”為注解,便可知確定技術環節是在明確了其作用時才運用。不禁想起師父的話:“備課時,把每一環節的設計意圖寫下來,你一定會成長很多。”可惜,我沒能堅持。
于是到了動手實踐環節,依舊不可避免要直面“如何通過信息化提升教學質量”的問題。鎖定了生動有趣的科學童話——《棉花姑娘》一課,我們為大量的動物角色、活潑的對話、有趣的科普振奮,心心念著運用微視頻激發學生的興趣。圍擁著導師,導師卻只問我們: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點在哪里?
“激發學生興趣。”振振有詞。
怎奈導師強調:“融合有層次——激發興趣只是低等層次,突破教學重難點是中等層次,實現個性化學習才是最高層次。”
琢磨著整合點與層次的問題,我們再次明確每一部分素材的使用意圖。想起自己居常備課,細細碎碎不肯丟掉,恐怕是覺得辛苦找來的素材,實在不忍割舍。但只是為了上得廳堂的華麗,于學生而言,并非最切需要。此時,我們不得不放棄華而不實的素材。只擇精要部分,梳理流程,自制微課,匯總成完整的模擬展示課課例。
我們不是最終贏得“優秀學員”的團隊,但卻得到導師一句“刮目相看”的贊譽。
須說不負此行的,正是聽取了一場場專業的報告,對于“運用”與“融合”有了進一步的辨析;正是在與年長者的交流中,對“以高雅的品格與敬意接觸所有的人”有了熨帖的體會。
連著幾天與組長窩在酒店的小屋里,用美篇制作每日學習簡報,錄制微課,制作課件,不免錯過了偷閑玩賞冰城的怡然。幸而沿途所見即是風景,所聞即是點撥。滿載星輝,終將踏著無邊夜色,回歸我那一周不見的小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