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關注的是:川普上臺后,會對教育做什么?

圖片發自簡書App

白天一邊趕路,一邊刷著美國大選,然后把車票生生地買錯了,于是不得不在車站多等了兩個小時。反正都這樣了,那不如做點有趣的事情吧,比如看看川普總統上臺后,教育領域會如何“慘遭不測”。翻墻看了看各大媒體的報道,居然還真的有!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道,川普宣稱自己準備用公立資金來資助學生們入讀私立學校,進一步推廣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s),以及應用共和黨人將公立學校稱之為“官辦壟斷教育”的說法等。難道,苦難的美國人民,真的要跟公辦教育說再見了嗎?

在競選過程中,川普確實曾表示會從聯邦資金中拿出200億美元建立補助金,以資助那些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進入私立和特許學校學習,但他沒有明確指出會從什么地方撥發這筆資金。

對此,支持者們表示,美國的公立教育體系正走向失敗,教育也應該接受市場力量的調控。批評者則認為這種做法會搶走傳統公立學校的資源,從而導致對他們的改革變得更加艱難,而且教育不能簡單的進行商業化運營,因為學生們并不是待售的產品。

事實上只有對公立教育本身有現實的認識,才能更好地思考這個問題。好的教育必然要同有利于經濟發展相聯系。縱觀人類社會整個發展歷程,經濟增長是衡量人類社會是否發展最重要的標準。那公立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怎樣的呢?美國杰出的經濟學家Thomas Sowell在他深刻的洞察里發現事實上,與商界受金錢驅動不一樣,那些受理想驅動的大學更加恬靜,但事實并不如大家所想。教授往往不把學生的最佳利益放在心上。他們為什么要為學生著想呢?畢竟,一旦他們有終生職位,不會被解雇。此外,教職員工控制著大多數非營利性大學。有時導師會濫用這種權力,比如當他們選擇教科書時,他們會選擇可以從出版商拿回扣的教科書。而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所有的“好”課會同時舉行,在每天的中間?也許這是因為那些終身任職的教授要遲到,還要早退。結果是你沒法上你想上的課。而且即使你得到它,你也可能沒有學會很多。教職員工普遍不會根據自己的教學技能來升職,而是根據他們的信譽和獲得的研究經費。按照大學的模式,營利性組織根本不可能存活下去。不然,股東會抗議的。但如果學生本身就是股東,情況可能就不一樣。

再追本溯源看這個問題,現代教育體系尤其是公立教育,它的誕生受到“智力是由遺傳決定的,并且不能增加”的觀念的巨大影響,這個觀念引導研究人員設計一些衡量智力的測驗,教育者讀了該測驗的結果,開始以職業的課程替代了學術的課程,并且接受了教授學生們事實而不是判斷過程的方法論,也正好順應了工業時代,需要大規模分工明確的標準化雇員的要求。結果是------能夠盡可能地維持經濟的良好運轉,卻難以創造經濟增長的動力。

歷史記錄表明,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其實是在這個國家騰飛之后才起來的:20世紀60年代中國臺灣的識字率比菲律賓低,人均收入只有菲律賓的一半,如果教育決定經濟增長,那么那個時候的菲律賓應該比臺灣更有增長潛力。但事實上,現在中國臺灣的人均收入是菲律賓的10倍。類似地,韓國的識字率比阿根廷低很多,人均收入只有其1/5,而現在韓國人的收入是阿根廷的3倍。

如此看來,就教育與促進經濟增長的角度看,公立教育本身確實需要做很多改進工作,但如果僅僅從公立教育體系內部做改革,多半會以失敗告終。因為改革最大的阻力是原有體系下訓練出來的人,這些人有強烈的依附于這個體系本身的利益訴求、這些人有被這個體系反向塑造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想要有所改變,只能重新建立一個新的體系,像uber、滴滴顛覆落后了多年的出租車行業那樣,或許才真的有希望。我們可以從很多積極的嘗試里,看到一些答案,比如法國法國電信大亨創辦的軟件學習機構: 42.us.org。它不要求學生是不是高中畢業,還是只有小學畢業文憑,如果你是在18歲到30歲之間就可以參加。正式入校前學生們要經過4個星期的“piscine"考驗,畢業前就被各大公司預訂一空。現在,這所學校已經在美國硅谷開起了分校,為的是讓學生感受濃郁的科技氣氛,以及為畢業生畢業后直接創業的機會。

每當想到,究竟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時,總會忍不住給它畫像:它應該可以點亮一個人追求自我的希望,在他不斷犯錯的道路上,鼓舞他面對每一次正常而來的失敗,持續收獲此生都不會再有的對時間和生命的真切體驗、勇敢解決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問題、越來越接近那個完整的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