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為了學生活動的宣傳,在校園內擺了個宣傳攤位。下午五六點的時候,攤位幾乎沒什么人流量,我就跟一個對攤位好奇的小朋友互動了起來。
小朋友大約小學三年級的模樣,爸爸媽媽不在身邊。他覺得攤位上擺放著的望遠鏡很新奇,乖巧地詢問我,能不能借他看看。閑著也是沒事,我就教他如何使用,并讓他嘗試眺望一些遠方的事物。
小朋友因為是第一次使用,被望遠鏡的放大效果驚訝到了,邊看邊熱情地跟我描述他看到的東西。
不到十五分鐘,我們仿佛建立起一段有福同享的“深刻”友誼。
后來差不多該收攤了,搭檔過來通知我。我和這個搭檔一直以來都喜歡互損。
他過來后,聽到小朋友在叫我姐姐,就上前打趣他:“要叫她阿姨,不能叫姐姐。”。
我習慣性地反將他一句:“小朋友,我們不要聽他的,叫他叔叔。”。
小朋友很配合地叫了聲叔叔。
我當時很開心,手搭著他的肩,稱贊他很乖。
朋友也不惱,繼續打趣說:“小朋友你這就不對了哦.....”。
沒等朋友把話說完,小朋友突然伸手打了一下他的書包。
我當時沒多想,還在一旁樂著。可接下來小朋友做了一系列讓我們都吃驚的舉動,他伸腳去踢我的朋友。
我這才感覺有點過了,趕忙把小朋友勸下來。他也很聽話,不再鬧了。
小朋友突然表現出來的攻擊性讓我很驚訝,為什么相識不到二十分鐘他會這么聽我的話?為什么他會這么敵對我的朋友,一個他完全不認識的人?
這應該,是我激勵的結果。更確切來說,是我的反饋激勵了他接下來的一切行為。
這里的反饋特指反饋干預,即外界為了誘發個體的內部動因、影響個體的績效,而有意識有目的地提供關于個體任務操作信息的過程。
反饋根據其內容效價,可分為積極反饋/正反饋和消極反饋/負反饋。積極反饋/正反饋是指對個體的操作進行某種程度的肯定和贊賞,傳達的是一種激勵性的信息;消極反饋/負反饋是指對個體的表現進行某種程度的否定和批評,傳達的是一種挫折性的信息。
眾所周知,小孩因為是非觀念和安全意識尚未成熟,很容易接納和相信他人。甚至可能因為你允諾給他一顆巧克力,他就毫無戒備地跟你走。那短暫的十五分鐘,我們玩得很開心,我給他帶來的這種快樂的感受,讓他自然而然地接納、并親近我。
顯然,小朋友喊完“叔叔”后我滿意的笑聲、親密的搭肩、和語言的鼓勵都是一種正反饋。小朋友從這一系列的正反饋中感受到我對他的贊賞,并得出:他表現出捉弄眼前這個陌生人的行為就會得到我的喜歡這樣的信息,從而引發了他接下來愈演愈烈的的敵對行為。簡言之,他有點討我喜歡的傾向了。
其實,討好幾乎是每一個小孩會做的事情,而最常見的就是討好父母。
曾經有這么一個案例:5年前,由于醫護人員的疏忽,溫州白先生夫婦和瑞安黃先生夫婦剛出生的兒子被抱錯。5年后,得知真相的兩個家庭重新換回了他們的親身骨肉。然而這突然的分離卻給小孩造成了心靈傷害。
小黃換回來已經4個月了,但黃先生現在越來越覺得跟兒子難以溝通,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黃先生一說起這些,就忍不住哽咽:“孩子現在很脆弱,有被遺棄感。別看他這么小,現在卻會去極力討好我們一家人,甚至幼兒園老師和同學。在他心里,可能覺得他被原來的父母遺棄了,他不能再讓新的父母不開心。他很怕我,對我有戒備感,我聲音大點就以為我在罵他,沒有父子之間的那種親近感。有個晚上,我們家還沒吃晚飯。白先生打電話來,問小黃吃飯了沒。小黃回頭看了我一眼,小聲說吃了。這么小的孩子卻用撒謊來討好我,當時我一陣心痛。”
案例中的小朋友,因為經歷了一次家庭的更換,感受到了被拋棄的不安全感。為了避免再次被拋棄,他會下意識的做一些能讓新父母開心的事情,按他們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在他看來,只有乖乖的才能獲得新父母的關愛。這就是小孩子在討好的表現。
可見,與小朋友相處也是一門大學問。那么,在與小朋友相處的過程中哪些事情應該注意?
首先,已具成熟是非觀的成年人在與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切忌給小朋友一些錯誤的反饋、錯誤的引導。小孩子的是非觀念尚未成熟時極易受外界言語、行為激勵去做某些事情。特別是當你發現這個小朋友已經有依賴你、向你示好的傾向時,更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切勿在他們心中種下小惡。
其次,在與小朋友交流時要注意言語的表達。比如說小朋友哭鬧的時候,不要一味地通過“不要哭,媽媽不喜歡老是哭泣的小孩”、“不要鬧,不鬧就疼你”、“阿姨討厭哭泣的小孩”這樣的言行去制止小孩哭鬧。這種方式久而久之會給孩子傳達一種只有乖巧懂事才能有人疼愛的信息,很可能導致小孩出現討好身邊人的傾向。這對小孩將來人格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下次碰到小孩哭鬧,不妨用關心的口吻,詢問他事情的來龍去脈,哭鬧的原因,并正確地引導他思考解決事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