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什么都不懂的甚至一無所知的人價值是比較低的,也是很難有愛人的能力的,有人以為,所有的水果都是和蘋果橘子一樣是長在樹上的,那么他一定對草莓西瓜一無所知。相反,懂得很多的人,就容易有愛的能力,一個人有見識,有眼光,對一件事了解的越深,愛的程度也會越深。
? ? 今天我想談談愛的實踐的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集中,當你集中注意力的時候,只要專心地干,不管在干什么,都是無關緊要的,專心聽音樂、看書、談話或欣賞圖畫。在同別人的關系中,集中就意味著要有聽別人講話的能力,如果不重視別人的話,漫不經心地回答對方,這樣的聊天通常會讓雙方感到疲倦。而相反,如果對別人的話語感興趣,專心地和別人溝通,聊完天后反而有時會消除疲勞感,因為每一件聚精會神完成的事會使人清醒,而懶懶散散的干事只能讓人產生倦意,同時,這些這些人在夜里也很難入睡。集中意味著要完全地活在當下,而不是干著這事想著那事。在我們練習集中的時候,還必須有耐心。這個我們可以觀察幼兒剛學走路就好,,孩子一次兩次三次跌倒在路上,可他還是堅持著走下去,一直走到不摔跤為止。
? ? 第二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實事求是的看待事物,我們應該對人和事物都抱有開放的心態,相反的就是自戀的態度,有自戀傾向的人體驗到的現實只是內心活動,他們對自己是貪婪和恐懼的、比如說,一個婦女打電話給醫生,她很想當日下午去他那兒看病,醫生說,他今天沒空明天才有空,可婦女卻說:醫生,可我住的地方離您那兒才五分鐘,這位婦女不能理解她住的雖然近卻不能節省醫生的時間。能進行客觀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能否愛取決于人的自戀程度和能不斷培養自己的謙恭、客觀性和理智。我想學會愛的藝術,我就應該在任何情況下都力求客觀,并且能注意到在什么情況下我沒有力求客觀,并對此保持清醒的態度。有無客觀性和理智是學會愛的藝術的關鍵性條件,人們應該對所有與自己所接觸的人都能保持客觀和理智。如果我們只對所愛之人保持客觀,而對其他人就不需要有客觀性,那我們很快就能發現我們不能處理好自己同所愛之人的關系,也處理不好用其他人的關系。
? ? 在信仰中生活就是創造性的生活,每一個愿意愿意學習的人一定會像學走路的孩子一樣使自己獲得信仰,培養自己的信仰和勇氣可以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做起,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在什么時候和什么地方會失去信仰,要看用來辯護失去信仰的各種借口和要認識到什么地方膽怯了并找了哪些辯解的借口,另外還要認識到,每一次的自我欺騙只會削弱自己,而越來越軟弱又會導致新的自我欺騙,如此惡性循環,一直到沒有人沒有信仰為止。還有就是認識到那些自覺地害怕被別人愛的人,實際上是一種不自覺的害怕愛別人的反應,愛一個人就是要獻出自己,而不期待得到回報,但相信自己的愛一定會喚起對方的愛。另外一種與實踐愛的藝術不可分割的態度是積極的活動,積極的活動指的是人的內在的積極性,創造性地運用自己的力量,因為如果我很懶散,而且不使自己出于一種清醒的、開放的和積極的持續狀態,我就不可能對所愛之人抱有積極的態度。完全清醒就是要使自己和別人都不覺得無聊,在思維感覺看和聽的活動中保持清醒警覺和開放的狀態是學會愛的藝術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愛的能力要求人全力以赴,要求人的清醒狀態和生命里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