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showhand,今年年初的時候,看到一個很神奇的盤點,是盤點這一年各個大佬給自己設置的目標,其中俞敏洪的一個小目標給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這個小目標是;“學會拒絕”。
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面對別人的請求的,尤其是殷殷之請的時候,往往很不容易拒絕,甚至有時候,我們會犧牲自己的利益去完成別人的請求。
比如中國唯一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采訪時被問到:”為什么獲獎之后就幾乎不產生作品了?“這個問題的時候,他闡述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每天要接受各種會,各種團體的邀約根本就無法拒絕,所以導致消耗掉了很多的時間,就很少有時間,像以前一樣宅在一個小村莊寫作了,所以就出不了成果。
為什么我們無法拒接別人的請求呢?根據這段時間的學習和思考,我覺得有三個原因導致。
第一個是傳統道德的感召力,什么感召力呢,就是”助人為樂“這種感召力,這種感召力是非常根深蒂固的,有時候根本就無法破解。中國文化歷來尤其推崇把 ”自己掏空“這種文化的。所以當我們拒絕別人的時候,往往會覺得不好意思,更有甚者覺得”不道德“。
第二是沒有”界限感“,沒有界限感,心理學上叫;”共生",就是覺得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所以我對你提出請求的時候,你必須答應,你不答應我就會不開心。你對我提出請求的時候,不管我愿不愿意,我都必須答應你,否則我就會很自責。
第三個是虛榮心,當別人請求你的時候,你會有一種被需要的感覺,心里面會往往有一種自己比別人牛的感覺。為了顯示比別人牛,甚至會出現別人請求你一,你報之以三的情況。
雖然有時候幫助了別人會有一種“道德優越感”在,雖然有時候答應了別人的請求而且做到了會有一種被人“刮目相看”的爽的感覺,但是對于我們自己而言,對于我們個體生命而言,我們必須要學會拒絕,學會說“不”。為什么呢?
著名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老師常說:“生命的意義是成為你自己”,如果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世界,我們怎么成為自己呢!?
其實活在別人請求里還有一個隱含的含義,那就是你請求我,我100%答應,我的求情,你也必須100%答應,否則我就會恨你。其實說穿了,也不夠暗含著一種交換而已。但是卻耽擱了成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事實上是只有拒絕了大部分的別人的請求的時候,我們才有時間和心力去做對于我們來說最大,最重要的事情。把“學會拒絕”這件事情當成是目標這件事情,不僅俞敏洪做過,馬克.扎克伯格每年都會定一個切實的目標,12年的目標之一就是“學會拒絕”。
事實上卻是有很多企業家因為沒有學會拒絕,所以企業走到某一步的時候,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往往就會背離創業階段時的艱苦奮斗的傳統,留戀于各種風月場所,導致企業沒有接著繼續成長甚至因為倒閉。這些人也許并沒有忘記艱苦奮斗的傳統,除了沒有自律,一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會拒絕。害怕因為拒絕導致短期的損失。但是有時候拒絕會導致短期損失,但是不拒絕就會導致長期的損失。
這么一對比,你就會覺得 “華為精神“是多么的可貴,那些始終不忘初心的人是多么的可敬。
最后我聊一聊”學會拒絕“,我覺得我的一些思考可以跟你聊一聊。
第一是凡事“以自我為中心”進行思考和判斷,當然這里說的“以自我為中心”不是覺得所有人都是自己的附庸的中心,而是以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心里所想的來思考和判斷,在不礙著別人的情況下,不以任何人對你的期待為標準。從“成為你自己想成為的人”這個角度來思考自己。
這種思考方式是有好處的,那就是既不會以誰為附庸而失去自我,也不會因為刻意躲避別人而錯失別人可以修正你的建設性的意見。“以自我為中心”,你就不用刻意去迎合誰,當然,也就不用刻意的躲避誰了。
第二是警惕自己的自戀,自戀這種情節是每個人都有的,因為這種情節有時候確實可以讓我們更加有信心去做事情,有信心的去做事情,往往就比沒信心的去做更有可能成。但是為什么還要警惕呢?
自戀也有可能讓我們無法實事求是的客觀判斷事物,我們要的就是那種自己“最牛”的那種感覺,而別人請求,有特別容易滋生這種感覺,隨意有時候真的是“無法拒絕”。
第三是要有界限意識,一定要刻意提示自己界限,我們與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雖然不用做到“床上夫妻,床下君子”這種界限,但是因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請求你的時候,你拒絕我是可以的,你請求我的時候,我拒絕也無可厚非。
怎么學會拒絕呢?
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說“不”,其實有時候我們說“不”,其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難,也沒有我們想象的后果那么糟。
但是學會說“不”,絕對是一個好的開始,學會說不,可以讓我們生命重新得到綻放,因為我們可以做自己,可以成為自己。
最后歡迎你留言交流。
如果你有什么想要討論的話題或者是想法可以在留言里面留下哦,如果在留言有交鋒,我明天就會聊你提出的話題或者想法哦。歡迎你提出你的話題或者是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