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時,大學室友們在微信群里祝賀某位室友生日快樂,我半開玩笑半掃興地說了句“今年起,我生日時請勿提醒我。”說之時帶著對時間飛速流逝的不安。
現在,生日即將臨近,我的心情溫柔平和、不為所動,不期待它,也不恐懼它。我希望這樣圓滿的狀態維持久一些,但我一打出“希望”兩個字時,我又察覺到了我內心的不滿足。心緒如此自相矛盾、左右搖擺,是因為讀了艾克哈特·托爾《新世界-靈性的覺醒》,有了一些新覺悟但還不是特別通透。
這本書尚未讀完,斷斷續續捧起來看,已有的體會是:每個人的本質是一面平靜的湖泊,思想與情緒只不過是湖泊上空飄過的云絮或飛鳥。投射到湖面上那變化無常的倒影并不是本我,我們都只是一面安靜無瀾的湖泊。
托爾反復地指證,那喜歡通過外在獲取存在感、加強認同感的“小我”,是如何把我們變得時而焦慮又惶恐,時而竊喜又驕傲。我們總是因為它沉湎于對過去的不可追悔和對未來的殷切期望,未曾在眼下的這一刻“拈花微笑,我心安然”,未曾想過每一個“此時此刻”才值得真心托付、全身心投入。
可惜的是,雖然算是明白其中道理,也能辨認出我自己小我的心境,但仍無法完全進入本我的狀態,總是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托爾說,如果刻意追求本我,反而會失去本我。就好像陽光下的影子,追一步遠一步,或許到了無所欲、無所求才能完全的臨在(present)吧?!這樣的話,豈不是相當于出家了?(看,我這么激動地問說明我仍在意名分和所謂的意義)
如果我把這本書給我帶來的益處寫下來(比如不再把工作當成任務負擔,對別人的期待有所輕視),又顯得有些沾沾自喜一般,事實上,現在的我仍然會在空閑時間希望通過朋友圈獲得一些關注,為了獲得一些自我認同感不斷回味自己所謂的“小成績”,或者因為看到他人的成就而感到渺小。
為了可以時刻提醒自己,摘取一些片段存下來,當是讀書筆記吧!
快樂的秘密,就是與生命合一,與當下合一,在當下每一刻為自己的內在狀態負責。要做到這一點,只不過是一種選擇,但是這個選擇卻是我們要一而再、再而三不斷練習、實踐的,直到它變成我們的一種生活習慣為止。
如果匱乏感——無論是關于金錢、贊賞或是愛,已經成了身份認同的一部分的話,你就會一直經歷匱乏。你不但無法贊賞生命中已經擁有的美好事物,你的眼中也只有匱乏。贊賞生命中已經擁有的美好事物,就是所有豐盛的基礎。事實是:你認為這個世界吝于給你的,其實是你吝于給予這個世界的。你吝于付出是因為你的內心深信自己是渺小的,而且沒有東西可以付出。
你所認知、經驗、做、想或感覺到的,都是內容。內容幾乎占據了人們所有的注意力,同時也是人們賴以認同的東西。當你想到或是提到“我的生命”的時候,你指的并非你所是(are)的那個生命,而是你所擁有(have)的那個生命,或是你好像擁有的那個生命。你指的是內容——你的年齡、健康、人際關系、財務狀況、工作和生活情境以及你的心理情緒狀態。
當意識(你)完全認同于思考,以至于忘記自身本質的時候,意識就在思想迷失了自己。當意識與心理—情緒(mental-emotional)的組成因子(如欲求和恐懼——小我的主要驅動力)認同的時候,它就在這些成因中迷失了自己。當意識與人們對于事件所產生的行動和反應認同的時候,它也會迷失自己。
溫柔的人就是無小我的人。他們就是那些已經覺醒,而看到自己實質本性(就是意識)的人,同時在其他人身上,包括所有的生命形式上,也都能看到那個本質。他們生活在臣服的狀態,所以時時感受自己與整體和源頭是合一的。他們具體表達了那個在地球上改變所有生命層面的覺醒意識,所謂生命的不同層面包括大自然,因為在地球上的生命和觀照它們、與它們互動的人類意識是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這就是溫柔的人會承受地土的意思。
愿你我在紅塵中能時常回到自己內心的湖面上,感受內在的寧靜和平安。
附上一篇反走火入魔的文章: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372536?from=shou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