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美食-桂花釀

我國的花食文化淵遠流長,相傳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有食花習慣,屈原在《離騷》中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似乎,這也是國人花饌的最早記錄了。

蘇州盛產各色花卉,蘇州人也早已將花卉引入日常飲食之中。據史料記載,清朝中期蘇州虎丘就盛產花露,氣味芳香,且具有一定的藥理功效,如專治肝胃氣的玫瑰花露,治痢疾的茉莉花露,疏肝的早桂花露。

現在,在蘇州,花饌已然成為一種格調,大至宴請貴賓,小到普通朋友間的小聚,都能見到鮮花的身影。桂花糕,荷花羹,梅花酒,百合湯……,每一道菜,都形、色、味、俱佳,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一群又一群的食客。

而對于桂花,蘇州人似乎情有獨鐘。

試想一下,潔白晶瑩的糕點上,點綴著幾朵金色的桂花,普通的食材香味,與桂花的香甜、軟糯糅合在一起,是不是,多了幾分詩意?

蘇州以前是座小城,生活以緩慢悠閑著稱。普通的日子,蘇州人能把它過得如詩一般精致。

晨起,慵懶而隨意,在小院里摘一把桂花,趁著“秋老虎”的太陽,稍稍曬一曬,到了晚間,桌上就多了一道桂花酒釀圓子,或者,桂花糕。桂花的芳香,糅合了食物的美好,仿佛是種無聲的邀請,邀請你,把美食收入腹中。


很多老人都喜歡做鹽桂花。

桂花盛開的時節里,在桂花樹下鋪上一張干凈的大紗布,走到樹下輕輕一搖,只聽到一陣陣簌簌的落花聲,紗布上,已落滿了桂花。

把桂花用水,小心地洗干凈,動作一定要柔,要輕,免得破壞了花朵完整的樣貌。掛在陰涼通風處晾干后,用一個廣口的玻璃瓶,一層桂花一層鹽,鋪至滿瓶后封口。然后,耐心地等待半個月吧!

半個月后,小心翼翼地揭開封口,香氣撲鼻,淡黃色的桂花露里,桂花依舊鮮活,如新摘的一樣。舀一勺鹽桂花加入湯水里,每一朵花,都仿佛得到了陽光雨露的滋潤,有無盡的生命力一樣,重新綻放出來。嫩黃色的小花,隨著湯水搖曳,猶如開在枝頭般燦爛多姿。讓人不禁疑惑:這,到底是食物,還是藝術品?

收桂花

腌桂花

封口裝瓶

桂花是詩意的,讓生活,充滿了遐想與希望。

冬至的桂花冬釀酒,恐怕是蘇州獨一份了。每到冬至前夕,出售冬釀酒的地方,處處都排起了長隊。清冽的米酒里加入了新鮮的桂花,桂花的清香,把酒味沖淡了不少,同時,桂花的甜與糯,又給新釀的米酒多加了幾分醇香。

嘗一口,清香,綿軟,回味悠長,隱隱有一種東方雞尾酒的感覺。

“零拷”桂花冬釀酒

明明,桂花是種香氣四溢的花,可是,加入食物后,卻絕不喧賓奪主,反而能與食物相得益彰,讓食物大放異彩。

可以說,桂花,是一種溫和的花,如君子般,溫潤謙和。

經年累月地食用桂花做成的美食,使得蘇州人骨子里,有了些許桂花的詩意,同時,也有桂花般溫潤謙和。俗話說:寧和蘇州人吵架,也不和寧波人講話。不是說寧波人不講理,不好打交道。而是說,聽到一口軟糯的蘇白,即使要吵架,也會吵不起來了。

蘇州的男人,大多沒有什么大男子主義,在外能掙大錢,回家,也能洗洗涮涮,做個家庭煮夫。蘇州的女人,一般都如桂花般細膩,體貼,溫柔。

不知道,是花影響了人,還是人影響了花。

現在,蘇州已然不是小城,城市生活節奏有所加快??墒?,悠閑的蘇州人,即使再怎樣繁忙,都不會錯過桂花的花期。每到中秋,桂花做成的美食,就會如期與食客見面。

鼻端縈繞的桂花香,是對桂花的贊美和感謝,詩意的蘇州人,不負光陰,不負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