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在編故事,但不希望人們看出它是編出來的。——王小波《白銀時代》
我所認(rèn)為的好故事一定是要吸引人的,讓人看了開始便停不下來,想知道事情接著的發(fā)展,想知道事情的結(jié)局,哪怕已經(jīng)知道結(jié)局了,還是想要知道中間發(fā)生了什么。
而一個很好的故事則要做到能夠帶給讀者思考,讓讀者可以掩卷深思,從故事里有收獲,有感動,有文字的享受。就像是看電影,華麗的特效自然會很過癮,但是演員之間細(xì)膩的演技,電影所要表達(dá)的主題才是好電影的關(guān)鍵。否則只是讓人看一個熱鬧,很快就忘了。
生活中從不缺故事,如何用文字表達(dá)出來才是關(guān)鍵。同樣平淡的日子,在有些人的筆下讓我們看到簡簡單單的美,而在有些人的筆下,就會和流水賬一樣無聊。如同姿色平庸的女子,雖然是簡單的素顏,但是憑著大方自信同樣會讓人看到一種美。或者通過精巧的化妝,也是一種美。而缺乏自信又或胡亂的裝扮則會讓人厭惡。
故事的核心是很主要的,把一個很長的故事縮寫之后剩下的內(nèi)容是不是有意思,決定了故事的好壞,單憑著堆砌文字,湊字?jǐn)?shù),無病呻吟式的敘述,粗看上去每一段好像都不錯,但是讀完了卻不知道作者在說一些什么,或者根本不會有耐心讀完。
有了好的核心之后。怎樣去表達(dá)就很重要了。手里有一副好牌固然不錯,還得看怎樣出。細(xì)節(jié)描寫是極為重要的,環(huán)境的渲染,人物的塑造,心理的刻畫,要做到準(zhǔn)確而又精煉。三言兩語就可以讓人想象出當(dāng)時的場景,這是需要點本領(lǐng)的。
最重要的應(yīng)該是比喻了,明明兩件毫不相干的事情卻能夠放到一起,好像都沒什么道理,可是卻又覺得特別合適,每次看到好的比喻,就不由得感嘆作者的厲害。
舉幾個例子說明:
遠(yuǎn)遠(yuǎn)看去,被烤熟的空氣在翻騰,好像一鍋透明的粥。——《萬壽寺》
首先,空氣是看不見的,粥也沒有透明的,而作者卻把空氣比喻為粥,看似不通,卻把空氣的炎熱通過具體的事物比喻出來,讓人隔著文字便可體會到那種悶熱。
除此之外,空氣也潮濕得像油一樣,這時薛嵩感覺自己是浮在綠油當(dāng)中,一切都變得緩慢,甚至就要停止了。——《萬壽寺》
這里再次把空氣比喻為潮濕的油,油是潮濕的嗎?你能想到潮濕的油是什么概念嗎?但在這個句子里,可以感受到那種空氣的悶熱潮濕,全身黏糊糊,什么都不想做的感覺。套用高中時做題的一句話,生動形象具體的表達(dá)了作者所要表達(dá)的。
愛死在我心里,像被霜打了的春花。——《月牙兒》
很簡單的一句話,便把主人公悲傷絕望的心情寫出來了。也許我們可以用一大段話來敘述這份心情,卻難免讓人覺得矯情。
我的心就好像月光下的蝙蝠,雖然是在光的下面,可是自己是黑的,黑的東西,即使會飛,也還是黑的。——《月牙兒》
心,月光,蝙蝠,黑暗,足夠說明一切了。
錢比人厲害一些,人若是獸,錢就是獸的膽子。——《月牙兒》
生動形象具體得表明了作者要表明的。
失眠就是睡不著覺,而且覺得永遠(yuǎn)也睡不著,身體躺在床上,意識卻在黑暗的街道上漫游,在寂靜中飛快地掠過一扇扇靜止的窗戶,就如一只在夜里飛舞的蝙蝠。——《白銀時代》
沒有經(jīng)歷過失眠的人也可以想象出那種感受吧。
每當(dāng)看見特別好的比喻,都讓我有種匪夷所思的感覺。其它修辭手法,擬人,排比等等恰當(dāng)?shù)氖褂枚紩屛恼略錾簧伲粗畡t會讓人覺得不舒服。尤其排比,應(yīng)運不好是很別扭的。但是,好的排比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共鳴,很好的表達(dá)想法。
我仿佛已經(jīng)很老了,又好像很年輕;革命時期好像是過去了,又仿佛還沒開始;愛情仿佛結(jié)束了,又好像還沒有到來;我仿佛中過了頭彩,又好像還沒到開彩的日子;這一切好像是結(jié)束了,又仿佛是剛剛開始。——《革命時期的愛情》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jié),這是黑暗的季節(jié);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的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雙城記》
這大概是最著名的排比句了。
還有故事中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需要貼合人物的身份性格,不同的人應(yīng)有不同的語言特色。
還有故事的人稱視角,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角度,所看所想的都不相同。
其實呢,最關(guān)鍵的還是要寫出來,寫好寫壞都得要寫出來,必須要有寫出來的欲望,哪怕是為了自己沒事兒翻著看看。故事不會一直等著你,你不寫出來,過段時間很容易就丟了,所以一定要寫出來。
道理方法呢誰都懂,但是能不能做到就不一定了。寫好寫壞是能力問題,但能不能寫出來就是態(tài)度問題了,態(tài)度不端正,能力怎么上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