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么痛快。——張愛玲
一代才女張愛玲的經典語錄千句萬句,最最深入人心的大概是這一句“出名要趁早”吧,也不失為海上女作家們的金科玉律,前赴后繼,一批又一批。想來只有王安憶名聲大噪得晚了些。
同樣是年少出名的女作家,蔣方舟就顯得更坦率和現實一些,對別人問她是不是早熟這個問題上,她的回答是:我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早熟,早熟的蘋果好賣。
放眼時下的各種選秀節目,無不是日趨年輕化,在出名這件事兒上,人們的潛意識里似乎已經達成了共識,出名要趁早,晚了就來不及了。
其實何止是出名,干什么事都得趁早。
計劃要趁早
日常生活里,如果有效地安排時間和內容,效率就會明顯要高很多。人生同樣,大概現在告訴你離世界末日還有一年時間,那些想做而沒有做的事兒,那些想見而不得見的人,那些想吃而沒有吃的美味,那些想去而沒能成行的地方,是不是一下子就有動力列計劃表了呢?
平淡的生活總是讓人覺得未來很長,明天很多,但是事實上,這一段借來的旅程,想要豐富充實而有意義,不過是認真對待,把未來的每一天都變成波瀾不驚的一天。
行動要趁早
蔡康永說,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時你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有些事情很難是因為它本身不容易,有些事情很難是因為我們認為它很難,很多東西不容易學,很多事情不好做,尤其是你尚未涉足的領域,尤其是你過了人生中學習能力最好的年紀,但是這些的難度都抵不過踏出第一步,踏出第一步,剩下的只管往前就是。
戀愛要趁早
大概所有患有戀愛遲鈍癥的普通好姑娘都會在某一天恍悟“戀愛要趁早”的道理。我們以為我們喜歡的是某一個人,直到發現我們此后喜歡的人都像他才明白原來我們喜歡的是某一類人,陽光開朗或者才華橫溢,落落大方或者坦率有趣,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獨有的。不要掛在某棵樹上看盡千帆皆不是,才后悔當初沒有好好留意身邊的風景,也不要等到他結婚了,才思考為什么新娘不是我。
與其讓自己等到心已倦的年紀,不如在年輕的時候去體驗,合適最好,成就一段從校服到婚紗的佳話,如果不合適,依舊有大把的時間從頭再來。
畢竟17歲時喜歡一個人那種怦然心動的心情,在以后的時光里都不會再有。
盡孝要趁早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我們不知道,但是時光飛逝,我們在長大的同時,父母在不斷老去卻是不爭的事實。經常的電話問候,節假日的陪伴,聽媽媽聊聊家常,陪爸爸下下棋,對父母來說也是貼心的安慰。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只愿,父母康健事事好。
看《茶館》時,對里面王掌柜說的一句經典記憶深刻:“花生仁有了,牙沒了”。
深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