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著名的琴師有鈡儀,師曹、師曠等,周代由于禮樂盛行,琴除了供貴族享樂之外,主要在各種典禮儀式中演奏。
鈡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晉侯讓當時是囚徒的鈡儀演奏琴曲,而對他產生敬佩之情,將他禮送回楚國??梢姰敃r的王公貴族,對于琴、瑟的愛好極盛,有“士無故不撤琴瑟”之說,但是彈奏的樂師的地位卻像奴隸一樣,師曹就曾經因教琴而得罪衛獻公的寵姬,被毒打三百鞭。音樂才能全面而杰出的師曠卻是個例外,因為他的才能不僅很受重用,還敢大膽地在王候面前發表自己的意見。
隨著奴隸制度的衰亡,封建制度興起,音樂領域也發生了大變革,“禮崩樂壞”,“琴瑟,竽笙之聲”,為王公大人“獨聽之”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變。齊國的首都甚至出現了“其民無不鼓瑟彈琴”的景象。于是有了伯牙、雍門周這樣杰出的民間琴家。
伯牙開拓了借景抒情的音樂創作之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告訴我們,琴曲演奏可不必用語言解說,通過塑造出音樂形象,就可以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比如巍峨的山峰給人以“巍巍乎”的感受,奔騰的流水給人以“洋洋乎”的聯想,此時樂器演奏已經有了很大的藝術感染力。伯牙學琴三年而不能移情,其師成連將他帶到蓬萊島上,伯牙獨自一人聽風聲和波濤的聲響,恍然醒悟,撫琴彈奏。作琴曲《水仙操》。這個故事啟示我們,除了技法的學習之外,還需要在精神氣質方面進行深入領悟,無論創作還是演奏,都要音樂人本人身臨其境,也告訴我們,藝術技巧固然重要,而思想感情更是占首要位置。
雍門周是戰國時的一位民間琴家,他通過先描繪悲傷的景象,再為孟嘗君彈琴,讓孟嘗君觸琴生悲。這個故事說明,即使是音樂欣賞,也需要有自己生活經歷作為基礎,否則對音樂作品也是不能深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