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洛特認為,個性是源于人在小時候對如何獲得歸屬感,如何才能有獨特性所做出的決定形成的。
在兒童的世界里,事件只有黑白之分。如果大人認為姐姐很聰明,我就是那個不聰明的,即便大人并沒有意指我相對不聰明,而我就是會那么對比形成這樣的自我認知。
家庭餡餅
圖片發自簡書App
覺察
我是這樣一個人,懂事,學習好,脾氣倔
越寫越有一種撥開層層外衣漸漸看見自己的那個樣子。小小的人兒,安靜的,不惹事的,自覺的,死倔死倔的,所有的話都藏在心里,不認同的時候只會生氣,從來不知道怎么說"我感覺""我想要",所有的情緒都自己消化,從不道歉,從不認錯。
接納: 不帶評判。
你注意到自己開始對上面列出的形容詞作評判了嘛?你聽到了一個內心的聲音嗎?它是在爭辯嗎?評判?解釋?辯護?保護?比較或限制?是哪個?
評判
特別不喜歡聽到任何的評判,敏感的不的了。一句否定的話足以讓我沮喪受挫跳腳,看中公平對待。我告訴自己:
和我的兄弟姐妹不一樣沒關系。不一樣才使得世界更有趣。
行動: 在現實中帶著勇氣去做功課。
既然你有了對自己的這種了解,采取一種方式,作為你邁出的一小步吧。
看一下你在把自己和誰做比較以及為什么。放棄這種比較。
在餡餅中,表妹的性格和我老公有相似之處。表妹是我在比較的一個嗎?心里有些遲疑。但有一點毫無疑問的是我恨比較,評判。
無論是年幼還是現在已經成年,尤其是現在一校和二校時時處于比較的狀態特別讓我煩惱。無形中會把美麗當作家長,對兩個孩子的態度讓敏感的我情緒波動。有時候一句話一個角色都會讓我想太多。是我多想了嗎?還是學習的多了,反而煩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