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是“你究竟有幾個好妹妹”,我家是“妹妹你究竟有幾個名字”。
歸納起來,妹妹的名字是大名改得多,小名創意多。
妹妹的名字,嗯......那個......啊,得讓我想想。我可不是不靠譜的親哥,沒有記住妹妹的名字,而是妹妹的名字有點多。
妹妹名字多。一是大名改過幾次,二是在大名的基礎上,結合地域文化及語言特色,延伸了不少小名,這主要歸功于創意無限的我。
想了很久,也說了很久,一直想認真理下妹妹究竟改了幾個大名、有多少小名。趁妹妹的名字目前還算比較穩定,趕快回顧下。
“余琦”與“余王奇”
妹妹剛出生的時候,家里取名叫做“余琦”,所幸一直比較穩定,只有幾個小插曲。
“余王奇”的誕生。上學前班還是上小學了,妹妹開始自己寫名字。估計是“琦”字對小朋友來說筆畫還是比較多,就把“琦”字的“王”和“奇”寫得很開,活生生地把左右結構寫成了左右分家。有一次家庭聚會,有親戚看到妹妹作業本、書上都是“余王奇”,說了句“看看,你們家王奇的字寫得還真不錯”,于是“余王奇”就傳開了。
都沒有記住的“王玉琴"。老家有把小朋友“抱”給親戚或者好友的習俗,所謂“報”也就是給小朋友認個干爹干媽。“抱”給的人家一般都是子女比較多、家庭和睦、知書達理、有福氣的家庭,希望小朋友得到更多關愛,健康成長。比如老舅就是“抱”給了陳家,陳家就是一個有8個子女的和和睦睦大家庭。妹妹當時是“抱”給王叔叔和陳阿姨家,他們家里有大姐和二姐,住在城郊,以前外婆經常帶我和妹妹去,當時陳婆婆還在。按照習俗“抱”了過去,就要取了一個對方家的名字,當時叫“王玉琴”,不過也就是一個形式,也沒有用過,以至于問了一圈人包括二姐,都沒印象了,我只記得是三個字。
父女不同姓。這和老舅有關,前面提到了老舅“報”給了陳家,自然會取一個陳姓名字,后來也就一直用了陳姓,而妹妹自然還是用本家的余姓。上小學,經常有老師好奇問妹妹,“琦琦,為什么你爸爸姓陳,你又姓余呢?”妹妹一般是搖動著兩根辮子說,“不曉得哇,這個要問下我媽。”深究下來,這表面是女兒不跟爸爸姓,其實是爸爸不跟女兒姓姓,因為女兒才是本家姓,我承認這有點繞。
“余秋穎,余蚯蚓,魚吃蚯蚓”
妹妹的新名字好像是到了初中,改成了“余秋穎”。說實話,這個名字挺好的,但是被諧音玩壞了,當然我是主要的發現者和傳播者。
“秋穎”與“蚯蚓”發音基本一直,特別是對于像我這樣土生土長的地道的四川人,“ying”和“yin”簡直是一個發音,那個多出來的“g”除了在考試的時候有用,日常交流那就是一個擺設,于是“余秋穎”就被喊成了“余蚯蚓”,后來還發展成了“復姓”——“魚吃蚯蚓”。
在老家"蚯蚓”還有一個昵稱(也就是土話)叫做“曲鱔”,可能是蚯蚓經常卷曲,長得又像小很多號的鱔魚,自然偶爾會聽到“余曲鱔”,但是只是偶爾提到而已,確實不經常叫。
“余欣潔,魚腥姐,來盤折耳根”
妹妹第三次改名字,應是上大學了吧,改為“余欣潔”。
這個名字的IP延伸品的創意是來自妹妹自己,真的是一個意外。
有一天,妹妹和我的朋友QQ聊天,自我介紹時誤打成了“我是魚腥姐”。“魚腥”二字讓我很快聯想到了魚腥草,也就是云貴川群眾頂著馬兜鈴危險、冒著腎衰竭風險都要吃的折耳根,老家又稱“朱壁孔”(音譯)。
這基本和“秋穎”變“蚯蚓”再變“曲鱔”套路差不多,“魚腥草” “朱壁孔余”的愛稱也就來了。
目前,妹妹的名字比較穩定了,除了成年了更改姓名的程序麻煩是主因外,我在外地工作了,和妹妹接觸的時間少了,創意的火花少了,也是主要原因。
記得你所有的大名、小名的,一定是你的親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