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身體被掏空?這才是正確的充電姿勢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你是否經常有被掏空的感覺?感覺工作沒有意義,生活壓力很大,看不到未來?在深圳這樣快節奏的環境中,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在情感疏離中,在高房價以及不斷增長的生活成本的擠壓下,有一種窒息的感覺?那么你可能需要去充電了。

我們或許在身體被掏空的狀態下,精神和體力上都會有一種耗盡的感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人們總是覺得獲得更多的錢會體會到更多的幸福,維克多﹒弗蘭克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卻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看待幸福:“幸福不是追求來的,它是被引發的。一個人的幸福肯定是有原因的。”原來我們耗竭精力追求的東西根本就不存在,而實際上又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們的身邊。

追求當下的意義,就是在充電。

當我們要去充電時,我們通常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外求,一種是內求。前兩天看到朋友們討論21天改變一個習慣的方法,正好我之前也寫過類似的文章,我也認為,一個習慣的養成確實需要堅持,但是沒有熱愛,何談堅持。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有改變的動力,靠外力的推動,即便自己咬牙堅持,短期內可以完成這樣的一目標,但長遠來看,這個習慣仍然會因為自己的內在動力的不足而中途夭折或者堅持后又再度放棄。

內求的首要目標是追求一種意義感。這種意義不是讓我們保有一個非常宏偉的目標,那些不切實際的目標或者賦予的高大上的意義并不能給當下的你帶來多少內在積極的能量。

美國蓋洛普公司全球咨詢業務負責人湯姆﹒拉思在他的新書《你充滿電了嗎?——激活人生狀態的精力管理關鍵》一書中提到在當下創造意義。我們如果將目光放在了遙遠的未來,這正如成功學打雞血的原理一樣,有這樣一個振奮人心的目標擺在前面,但真的細細思量時,你會發現實現這個目標可能性微乎其微,或者道路非常曲折,能量會在這不斷的挫敗感中逐漸被消耗掉。原來以為追求的意義會帶來能量,而實際上卻適得其反。

這正是湯姆﹒拉思所強調的當下創造意義的不同之處。當下的意義,就是在當下去發現生活、工作的意義,只有在這個的體驗中,我們才能獲得能量。

前不久一位朋友在車輛年審時發現有一個外地的違章需要處理。這類手續的辦理,我第一反應是非常繁瑣,如果能花錢去找人代辦的話,我就寧愿去找人去幫忙處理。畢競耽誤的時間如果用金錢來衡量,還是時間更有價值。我可以用這些時間去看看書、干干自己喜歡的事情。

曾經有過這樣的的討論,就是在自己不擅長的地方花時間親力親為,這是最浪費人生的,因為你可以用金錢去購買這些服務,從而把時間花在自己更有效率的工作以及對生活的享受上。某種程度上說,這是正確的。

不過在這件事上朋友選擇了親力親為。他告訴我他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需要了解一下具體的辦事流程,讓自己有更多的體驗。我突然發現,這不正是創造當下的意義的一刻嗎?我們在準備辦理這件事情時,需要先查信息,看看辦事流程,準備什么資料,具體辦事地點在哪。按照流程完成了,發現也沒有想像的那么復雜,其實也并沒有耽誤多少時間,而自己辦理所花費的金錢與交給別人辦理的費用相比還不到十分之一。

在辦理事情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有那么一些微小的意義感。你有機會去看到政府機構的辦事方式,你有機會與窗口的工作人員交流,你也清楚了解了辦理異地違章的方法,當周圍有朋友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你因為有了親身的經歷而能夠給別人提供準確的信息。

圖片發自簡書App
讓生活慢下來,去體驗生活,就是在充電。


周末的深圳,無論在書城還是圖書館,好像人們不是在各種學習交流的場所,就是走在去學習的路上,這亦是我們所俗稱的充電。而我們這里的充電除了知識的充電外,更需要的是體驗式的充電。

舊金山州立大學消費習慣研究方面的專家瑞恩﹒豪威爾認為,人們認為體驗提供的只是短暫的快樂,但實際上,它提供的快樂比我們認為的多,而且持續價值也更高。隨著時間的流逝,實物會毀壞,而生活體驗則保持穩定。

尤其是與自己喜歡的人一起的體驗,獲得的愉悅程度可能更高。比如,你花錢給自己的女朋友買了一盒馬卡龍,你自己并不覺得有多好吃,但看著女朋友吃的開心,你感受到的幸福比自己吃了還開心。你在體驗上花費的每一分錢所帶來的幸福感,都因為和你一起參加體驗的另一方而加倍。

體驗式的充電,就是體會生活中細微的經歷所帶來的感受。清晨,在四周還在沉睡中,你已經起身開始晨跑,在跑步的過程中,你感受著自己的呼吸,腳步踏實地起落,體會著肌肉的力量感,當大汗淋漓把身體的每一個毛孔都打開的暢快,你一天的都會精力充沛。

當坐在早餐桌上,享受著自制的早餐,一個煎蛋,滿屋飄香,一片芝士滿嘴留香,一杯濃濃的咖啡裝在精美的咖啡杯里,而這個杯子或許是你在某一次旅行時淘來的藝術品,聽著柔軟的輕音樂,這樣的一段美好時光,已經足以為你一天的工作充電滿格。

上班的路中,你可以觀察行人的匆匆忙忙,看看地鐵里行行色色的人,對他人保有著一份好奇,打量著他們的裝扮,猜測著他們的職業。我有一個朋友,他每次在地鐵里總會捕捉到一些特別的東西,看他發的朋友圈,會看到當季的流行無素,人們的各種生活狀態。所以同一個場景,有的人具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他眼中的世界就有別樣的風景,而那些整天埋頭玩手機的,可能就無法體驗到這么多有趣而美好的東西了。

讓心態積極起來,用善意解讀沖突,就是在充電。

我們生活在人群中,不可避免地會被人誤解,或者產生言語甚至肢體上的沖突。但在每一次的沖突中,我們其實是意外地獲得了一個小小的窗口,我們可以用什么樣的態度去對待沖突的對象將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愉悅度。百事可樂CEO盧英德說,當你推斷別人的意圖是惡意時,你會感到憤怒。如果你放棄憤怒,進行善意的推斷,那么你會感到高興……

實際上,如果沒有善意的推斷,你會感到極大的挫敗感,你會憤怒,而這種消極的情緒會一直持續很長時間,想想,這個交易對自己實在是不劃算,你是在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因為情緒失衡的是你,感受人際關系消極體驗的是你,不開心的還是你。當你有了善意的推斷,你就會嘗試去理解、去傾聽,即使在對方是明顯惡意的情況下,也會有機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我們可以從正面的積極的互動中獲得心靈上的營養。亦可以從負面事件中獲得力量,重要的還是我們看待互動的態度。問題本身不是問題,而對待問題的方式與態度才是問題。

親愛的伙伴們,你找到適合自己的充電方式了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