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總是在我耳邊提起他同學或朋友的相關事宜:
比如高中時的某某學霸同學,剛進了谷歌,年薪17萬美金;比如在國內做投行的某妹子,說現在已接近月入三萬,今年想蹦著月入五萬的目標去進發;某同屆校友在國內某著名手機品牌從事產品研發,現在已經做到產品經理位置了……
學霸、妹子、校友們跟我們年紀相仿,90后,25、6歲的年齡,單身,沒有男(女)朋友,從讀書到進入職場,有的一兩年,有的三四年,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奮斗方向,做出了不同的成績。
現在回想起當初高中班主任的那句話:“高中畢業10年之后,你們就可以看到彼此之間的差距了。”
仿佛確實如此,不光說成績行不行,學習好不好,工作能力方面怎么樣,各自成長的環境在不停地改變、變換,我們接觸到了不同的人,有的人遇到了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有的人找到了適合自己不斷進發的方向,有的人在不斷創業中做得風生水起。
反觀現在的自己,好像沒有錢沒有男朋友,沒有那么體面的工作,一個人上班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逛街,一直都是一個人在喜怒哀樂……
曾經不斷地問過自己,現在的狀態是我想要的嗎?往后到底想要什么樣的生活?有沒有想在現在的城市一直堅挺下去?會在這里順利成家立業,安居樂業嗎?
而我,又為這些做了哪些樣的努力?工作認真負責但不主動,生活方式相對窮得比較自由但不積極,平時寫點什么東西總感覺挖空心思也想不到那么好的一個恰當的形容詞了,突然的某一瞬間,意識到自己在“啃老”了,沒有主動接觸、積極學習、深度接受新的知識,現在能做出來的一些事情都是在消耗以前的積累,有了一種坐吃山空的瀕危感。
前不久新來的領導說,同行中也有一個專門負責寫文案的,給出的條件是月薪3萬從北京挖過來的角兒,寫出來的文案成了行業學習的典范;反觀自己的筆觸,落筆之意在完成既定的任務,已經沒有那么多心思放在怎么將這件事情做好的方向上,只是意圖完成任務,早點收工,早點下班,早點窩在懶人椅里看綜藝節目、追劇,日復一日……
人也是一個奇怪的動物,時不時地會反省自己,隔三差五舉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會堅持三天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像人一點,卻在一周后又回到行尸走肉的狀態與節奏;然后在往后的某一天中,又受到了某種刺激,又開始三分鐘熱度告誡自己,不能這樣不能那樣,要做一個積極向上的好孩子,如此往復,卻又像是一個死循環的趨勢,找不到出路。
現在問問自己,我什么時候可以做到月入五萬?跟同行中的某角兒一樣,月薪三萬之外,還得自己去兼職做點什么,開個微店?再寫點東西?做點什么個人投資項目?
似乎這一切的想法是對的,可這些想法都局限于條條框框下的沒有執行力,潛力也不見得已經挖掘的那么好了。
人,真的不被自己逼到一定的程度,總是不能有某一些意外的驚喜收獲,期待那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