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感受到了吳軍老師課程中的“腐食者”論說。真的很接近實際情況,之前沒有關注到的點,結合老師課程中內容仔細想來,覺得真是太貼切,不過,也讓人毛骨悚然。覺得自己既是“墻倒眾人推”的眾人,也是腐食者的獵物。其實,自己仔細想了下以下做法,可以作為方法論的指導,避免成為企業食物鏈中最底層的被消費品:
1.要跟著團隊一起成長,為團隊的建設及積極出謀劃策的人。要和隊員們、管理者之間建立信任與被信任的關系,從而在團隊中找到存在感和歸屬感。
2.對團隊的前景始終看好,諫言獻策。積極維護團隊成員間的關系。
3.在團隊的不斷探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團隊的規模和成員也許是在不斷變化的,也會有階段性的大目標、小目標,成員們的使命在不同階段、不同角色中更會有不同,那么,能實時的根據這些因素來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個人目標,顯得尤為重要。這樣,團隊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也會越走越遠。在集體利益實現的同時,個人的利益也會得到滿足。
4.為了團隊的目標不斷學習新的知識。當你是主攻手,你需要接應和二傳手的支持。每個崗位也是如此。結合自己的職業規劃和發展路徑,在不同效用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最大價值。
5.強韌的抗壓能力和耐性。
6.與團隊同心同德、同舟共濟、同甘共苦。
7.不計較個人得失,不過分關注個人利益。
8.德才兼備、有奉獻精神。
如何提高抗壓能力,簡單做一下分享:
- 1、培養主觀幸福感
- ? ? 訓練主觀幸福感能力旨在培養個人體驗快樂、歡欣、知足、自豪、欣喜、感激等愉悅情緒的能力。雖然這些情感體驗大多是人們與生俱來的生理反應,但通過幸福感訓練,人們可以強化對這些情感體驗的強度和持久度。美國心理學家弗萊德遜(B.L. Fredrickson)也發現,體驗愉悅心情的人思考問題會更開闊。她指出:“感覺好遠遠不等同于沒有威脅,它可使人們變得更好,更具有樂觀精神和壓彈能力,更與他人合得來。她還建議人們通過發現應激中的有意義的事情來提高個人的愉悅情緒體驗。此外,幸福感訓練還可降低對諸如內疚、恥辱、悲傷、氣氛、嫉妒等不愉悅情緒體驗的感受強度,以減少生活的應激狀況。
- 2、培養樂觀人格
- ? 訓練樂觀態度能力旨在培養個人自信樂觀、自主行動、人際溫暖與洞察、表達自如、堅韌力等的人格特質。心理學界早就在1970年代將樂觀作為一個重要的人格特質來加以研究,并強調經驗學習對培養樂觀態度的重要性。美國著名心理學家Seligman的暢銷書《學會樂觀》(Learned Optimism),就是講的怎樣通過個人努力來提高自身的樂觀態度和應激能力。美國著名人格心理學家Costa和McCrae也主張,主觀幸福感的決定因素是人格因素。如為外向性格的人容易產生正面的情緒,而焦慮性格的人容易產生負面情緒。所以,培養樂觀人格是提高壓彈的最有效手段。
- 3 培養認知調整
- ? 訓練認知調整能力旨在培養個人認知調整的能力。它以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里斯(Albert Ellis)的ABCD理論為基礎,強調認知調整對壓彈的支配作用。具體地說,ABCD理論主張,在誘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個人對此所形成的信念B(Belief)和個人對誘發事件所產生的情緒與行為后果C(Consequence)三者關系中,A對C只起間接作用,而B對C則起直接作用。換言之,一個人的情緒困擾的后果C﹐并非由事件起因A造成,而是由人對事件A的信念B造成的。所以,B對于個人的思想行為方法起決定性的作用;而要調整B對C的不良影響,就要靠質疑D(Dispute)來調整,這里D起的作用就是認知轉換的作用。它促使當事人多從正面、光明的角度來辯證看待逆境,化危機為生機,終而從逆境中磨練人的壓彈,從失意中提高人的生活智慧。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 肯尼迪曾言,在中文當中,危機是由兩個字組成的,一個是“危”字,一個是“機”字。它充分說明了危機中孕育著生機這一辯證原理。
- 4、培養幽默化解
- ? 訓練幽默化解能力旨在培養一個人幽默、詼諧調整心態的能力。幽默可以化解煩惱,釋放情緒,并使人不斷體驗愉悅心情。在國外對幽默的研究中,幽默一向被視作是健康人格的突出表現。可惜,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不重視幽默對健康的重要性,中國人亟需加強幽默訓練,學會以幽默來升華生活煩惱。幽默不僅可以提高一個人的壓彈能力,也可以提高一個人的創新思維。
- 5 培養問題解決技巧
- ? 訓練問題解決能力旨在培養個人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它以應激心理學的理論研究為基礎,在“問題專注”應復與“情感專注”應對兩方面提高一個人的壓彈技巧。其中問題專注的應對技巧包括迎難而上、自我控制、籌劃問題解決、尋求社會支援、逃離/回避、隔離問題等技巧,情感專注的應對技巧包括找人傾訴、自我壓制、自我宣泄、自圓其說、奇跡幻想、放松/冥想練習等技巧,以在應激實踐中不斷提高一個人的壓彈能力。此外,問題解決訓練還應培養一個人的關鍵意識,以提高對應激的迅速反應。美國著名文學家愛默生曾言,“逆境有一種科學價值,一個好的學者是不會放過這一大好學習機會的。”它說明,任何的問題解決都可以是一個逆境化解的學習過程。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彭尼貝克 (James Pennebaker)在一系列實驗中讓受試者表達出最使他們苦惱的情感,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他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讓受試者連續5天左右,每天都花了15分鐘或20分鐘寫出“一生中最痛苦的經歷”,或當時最讓人心煩意亂的事情。受試者寫出東西后若想自己保留則悉隨尊便。這個自我表白的效果驚人︰受試者的免疫力增強了,隨后半年里去看病的次數大大減少,因病缺勤的天收也減少了,甚至肝功能也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