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傳》的熱潮似乎在慢慢的過去,人們已經逐漸淡忘了那位喬幫主,只是在每年蘋果推出新產品的時候,會對tim cook 有一種矛盾的心情,既期待又擔心他無法達到喬幫主的水準,愁煞了一幫果粉。
我是在12年才開始接觸蘋果的產品,對喬布斯的了解同樣也是差不多時間,如今五年左右過去,回過頭看看這本《成為喬布斯》,能夠得到很多不同的體悟。
這本書作者的背景是曾任財富、華爾街日報的記者,他是能夠得到喬布斯信任的不多的記者之一。要知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喬幫主與媒體的關系并不好,這也是造成他“孤傲天才”固定形象的重要原因。
下面來看媒體對他的固有描述:
史蒂夫是一位天才,在設計方面天賦過人,講故事的能力超凡脫俗,可以產生“扭曲現實”的魔力;他就是個自以為是的混蛋,一味地追求完美,完全不顧他人的感受;他覺得自己比任何人都聰明,從來聽不進任何建議,而且從出生伊始,就是天才與混蛋的結合體。
但妖魔化的描述從來不能代表一個人的真實與多面性。本書的核心在于凸顯喬布斯不服輸的精神 永不滿足的追求 不斷學習的渴望。他絕非孤獨的天才,職業生涯剛起步的喬布斯羽翼未豐、魯莽沖動、傲慢無禮,但帶領蘋果扭轉乾坤、重登巔峰的喬布斯卻成熟穩重、思慮周全。而這種質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從1085-1997的12年時間,他都在蟄伏和不斷打磨自己,理解他的成長尤為可貴。
要理解他的這種轉變,就不能不看看他人生的各個階段:
1955 出生
1969 結識史蒂夫沃茲尼亞克
1976 蘋果成立
1979 AppleII:軟驅和visiCalc
1980 蘋果上市
1984 麥金塔電腦
1995 四年制作的玩具總動員 皮克斯上市
1997 重回蘋果,蘋果收購NeXT(OS 操作系統)
2000 ipod
2002 cancer
2005 迪斯尼收購皮克斯
2007 iphone
2010 ipad
2011 去世
少年得志與重大挫折 1976-1985
認識史蒂夫沃茲尼亞克給喬布斯的人生帶來了第一個小高潮,憑借著他在市場營銷和表達能力上的滿點技能和沃茲尼亞克幾乎無解的技術能力,一個個創意的小產品出現。從最早的“blue box”,到完整強大的電路板,直到appleI的出現。完全是工程師的匠心獨運和市場產品人員的敏銳嗅覺的結合。
蘋果公司正是在這種場景下應運而生。但是喬布斯卻沒有運營公司的經驗,從租辦公樓、廠房、設備,設計可靠的生產流程,組建銷售團隊,引入質量控制,監管工程設計,建立管理信息系統,指定財務和人事負責人,著手與主要供應商和軟件開發商建立聯系。這都不是他擅長的。
按照他自己在這個階段的說法,他擅長創新,擅長改變世界。但卻還沒有達到能夠捕捉業界趨勢的境界。盡管他和比爾蓋茨都到施樂查看了驚為天人的圖形化界面和鼠標,但是如何應用仍是四處碰壁。所以這個階段的產品,從AppleIII,到面對企業市場卻費盡心思實現圖形界面的Lisa,再到雷聲大雨點小的麥金塔,都未能在個人電腦市場掀起波瀾。而是一枝獨秀的AppleII,堅挺了很長的時間。
ps:經典的1984廣告: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1MzU5OTY4.html
這些經歷表明,這個階段的喬布斯根本不知道如何管理一家大的公司,他沉迷于小細節,逼瘋工程師,用完美主義為自己的錯誤決策打掩護,這對蘋果對團隊,都是非常大的傷害。所以,不可避免的,他與董事會的沖突讓他不得不黯然辭職。而逼他辭職的,就是他親手請來的,曾經是"賣糖水"的前百事ceo john Sculley.
十年磨一劍 1985-1997
這十二年的時間,是喬布斯轉變、蟄伏、成長的時間。絕非是一帆風順,而是仍充滿著各種挫折和挑戰,甚至財務危機。
他在NeXT苦心經營,定位便宜的工作站,面向被他稱為“隱形五百強”的大學研究市場,卻從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苦心推出的第一代工作站,不但被競爭公司sun嗤之以鼻,而且甚至被比爾蓋茨稱為馬桶一樣的產品,并不愿為它開發軟件。
由此打造一家偉大的企業成為空談, 宏大的產品發布會成了一場看似成功卻失敗的秀,六年后的NeXT團隊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元老們。媒體開始將他與過氣的失敗者聯系在一起。脾氣暴躁,缺乏耐心,傷仲永成為了他新的標簽。
此時時代已變,機器不重要,軟件才重要,比爾蓋茨最先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獨霸九十年代。但是在Next他逐漸學會了對產品的更為理性的判斷,更重要的是,在NeXT,他打造了OS X的雛形,這為他蘋果的回歸奠定了基礎。
而皮克斯則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遇見最佳創意管理者卡特穆爾和最佳動畫師拉塞特是他最大的幸運,或者說是一種注定的相互成全。ps. 推薦卡特穆爾的《創意公司》。被離婚纏身的盧卡斯將皮克斯拋售給他,而他本想將皮克斯的3D技術用作商業化,但拉塞特的小臺燈改變了一切,在圖像專業大會上,人們排隊六個小時,只為看幾分鐘的小臺燈和《錫鐵小人》。這甚至為他贏得了好斯卡。《玩具總動員》一鳴驚人,與迪斯尼的合作成功,皮克斯也成功上市,至少,這讓他的財務又自由了。他也懂得了如何與最杰出的人進行合作,而不是總覺得自己是世上最特別的哪一個。
這個階段他的轉變可以概括為:
- 從認為自己可以取代任何一個人,勝任任何一份工作到分工的理解
- 從不分輕重緩急,盲目追求視覺效果到理解人們的基本訴求
- 從追求完美,而不在意市場,慢慢的學會適應和融合
- 而他一以貫之的非常理解工程師的情感訴求,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愿意為他工作
扭轉乾坤 1997-2011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靠著NeXT,他重回蘋果,此時的蘋果,按照一些記者的說法,已經“內部腐爛”。
所以他:
- 炒掉不稱職的CEO
- 快刀斬亂麻的解決與微軟的糾紛,推動微軟為麥金塔開發軟件
- 重塑企業形象,發布廣告《非同凡想》,宣布蘋果的價值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yNTM3MzQ0.html
- 關掉無用的newton掌上電腦和eMate電腦產品線
- 裁員1900
- 明確只提供四種基本產品:兩種臺式機 兩種筆記本,分別針對個人和專業人士
- 試水iMac + powerbook + OSX
- 一步一個腳印構建消費電子時代:iMovie->iTunes->iPod(johnny ive 拇指輪盤設計)->蘋果專賣店->音樂電子化->safari->iphone(多點觸控+觸摸屏)->ipad->mac系列
從下面幾張圖可以慢慢看到蘋果的變化和不斷推陳出新,走在創新邊緣的步驟
如此高產,如此多的創意,一步一個腳印。從破產的泥潭,到世界上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喬幫主可謂殫精竭慮,他并非外界所想的那般冷酷無情,他不是那么好相處,確實是,但他對整個消費電子時代的推動,對推出創新產品的初心絲毫未變。在此想起喬布斯在斯坦福演講中對The Whole Earch Catalog的引用: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