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由雙十一光棍節引發的消費者購物狂歡節過后,數以萬計網友感嘆不僅荷包被掏空了,仿佛身體也被掏空。可不是么,當消費者熬夜奮戰到凌晨,身體里的腎氣、肝氣、膽氣也都基本上耗盡了。
狂歡過后,到貨之前的這段時間,是有點空虛寂寞冷的。但不用擔心,這冷很快將被一大波來襲包裹的熱氣驅散。“需要購買的東西沒完沒了,但不管這張購物清單有多長,卻無法在上面找到,能夠讓人決定不再購買的方法。”
消費者在商家營銷制造的奇觀中沉迷。
沉迷是快樂的。這種快樂有正向的、積極的,比如科學家沉迷于探知真理,藝術家沉迷于藝術創作;這種快樂也有負向的、消極的,就像可卡因之于癮君子,沙漠之于懦弱的鴕鳥。
沉迷是可怕的。它意味著身陷其中而不自知、不自拔,就像一種無聲的癌癥,不到病入膏肓無從察覺,任其慢慢將人一步一步吸入萬丈深淵。
消費奇觀的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的邏輯呢?
我們在數以千計的消費品中淘神費力,到底是真的需要再多一套秋衣、一雙球鞋,還是喜歡“各種可能任我挑選”的那種自由帶給我們的快感,亦或是單純為了湊個熱鬧加入“買買買”大軍尋求一種群體身份認同感呢?
消費表面上看雖然是由個人的需求引起,但是消費的社會邏輯卻比個人的需求復雜得多。
鮑德里亞認為,有關幸福和平等的神話是消費社會生長的社會邏輯。“幸福要成為平等的神話媒介那它就得是可測之物,必須是物、符號、'舒適'能夠測得出來的福利。”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就是:在某寶的消費奇觀中,豐盛的物產、各種社會符號、快感為消費者提供了可以測度的“福利”,打折買到的新球鞋、新秋衣帶來的幸福感是實在且具體的。
從這個維度來說,剁手節提供了一種“豐盛”民主,進入幾乎無門檻且機會平等。
那么,在消費社會中,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和需求,到底是個體自由選擇的結果,還是被生產出來的呢? 這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
作為一個普通剁手黨,唯一知道的是對消費社會和消費文化保持警惕和批判,是狂歡過后續命的不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