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466,11-6-5,告子章句上6-5》

《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466,11-6-5,告子章句上6-5》

【"《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彜,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今天是丁酉年庚戌月甲申日,九月初五,2017年10月24日星期二。

《詩》,是《大雅·蒸民》篇。蒸,是眾。物,指形氣而言。則,指道理而言。彝,是常。懿,是美好的意思。

《詩經》上說,天生眾民,有物就有法則,眾民保持了常性,所以愛好美德,這良知是人的本性。

孔子聽到這首詩后,贊嘆不已,說,作這首詩的人是懂得性情之道的人!有事物就有法則,眾民秉持著常性,這是天同此理,人同此性,這是圣賢和愚不肖共有的人性,如果不是這樣,人們怎么會不約而同地愛好美德呢!

人性的性,本質上是仁義禮智四德,是惻隱、羞惡、恭敬、是非四心,這是人性本善。

情,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搞欲。

上述性情二者的關系緊扣在一起。孔子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中的喜樂是情,為什么可以做到不淫也就是不過分呢?因為有仁禮的規范;怒哀也是情,為什么可以做到不傷呢?因為有義智的裁制。由此可見,仁義禮智是本性,情是變化萬端的作用力。人性本善,而情可以為善,也可以為不善。

那為什么不干脆把情斷了呢?豈不只有純粹為善的人性而不再有惡了嗎?不行。人性必以情為載體,比如說做好事時,必然借助喜心的力量,沒有人不動情而行仁,所以《中庸》說:"道心惟微",沒有載體的道心無以顯現作用。如果一個人無情,倒是不為惡了,但也不再為善了,這算什么人呢!

所以,儒家的功夫主敬,于虛靈之中體驗來復之仁心,見性之后卻要在情上用功。既存養以盡性,又必須省察以治情。其原理就是儒家的人性論。

人性本善,惡是怎么來的呢?惡是遮蔽之故,人性是純善光明的,純善被遮蔽的部分就是惡的暗黑世界,對治的辦法就是不斷地擦亮本心,這也是王陽明講的致良知。

每個人都有天生的固有的良知,以四端之處擦亮擴充,這是"明明德",日日不斷地擦亮擴充,這是"作新民",時時處處無止無息地擦亮擴充,就是"止于至善"。善,才是人的本性,注意力分散到外面去就是放失本心,就是蕩情,所以,擦亮擴充也是收攏聚焦的過程,使良知澄明,良能發力。

儒家是剛健的,不是柔弱的,是動為主,靜也是為著動的目標,是虛靈之明對蠢形的振作,是奮發有為的思想體系。

此刻,貝多芬第八交響曲正歡快地行進著,深別于柴可夫斯基的悲愴,氣貫長空的英雄氣概,賦予人以滿格動力,配以此章,恰如其分。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資治通鑒直解》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南懷瑾講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