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假如一個人買了一只空鳥籠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時間后,他一般會為了用這只籠子再買一只鳥回來養而不會把籠子丟掉,也就是這個人反而被籠子給異化掉了,成為籠子的俘虜。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又稱"鳥籠邏輯",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其發現者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鳥籠效應"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自覺不自覺的繼續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理論背景

1907年,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一天,兩人打賭。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只鳥的。"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鳥籠效應--詹姆斯有想過要養一只鳥。"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一只精致的鳥籠。卡爾森笑了:"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從此以后,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只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么時候死了?"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然而,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只鳥,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實際上,在我們的身邊,包括我們自己,很多時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掛上一只籠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滿一些什么東西嗎?

理論根源

原因是這樣的:即使這個主人長期對著空鳥籠并不別扭,每次來訪的客人都會很驚訝地問他這個空鳥籠是怎么回事情,或者把怪異的目光投向空鳥籠,每次如此。終于他不愿意忍受每次都要進行解釋的麻煩,丟掉鳥籠或者買只鳥回來相配。經濟學家解釋說,這是因為買一只鳥比解釋為什么有一只空鳥籠要簡便得多。即使沒有人來問,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釋,"鳥籠效應"也會造成人的一種心理上的壓力,使其主動去買來一只鳥與籠子相配套。

故事解釋

鳥籠效應俗話說:鄰居處的好,相當撿個寶.

張長和劉青是鄰居,張長由于工作的緣故要遷居,家里的東西大部分都要賣出去,在清理完所有的家具后,只剩下了一個雅致的書桌了,這書桌價格昂貴,如果作為次品賣出也收回不了多少錢,于是,張長決定把它送給鄰居劉青作為紀念禮物,劉青也欣悅的接受了并對此表示了感謝.

書桌搬回自家書屋后,劉青發現書屋那破舊的木藤椅與書桌比起來真是大煞風景,于是劉青決定買一個好的皮質的轉椅來搭配書桌,于是乎花了250元買了一個合適的轉椅,心里覺得舒服了許多......

一天,朋友來劉青家做客,劉青為展示自家的新書房,請朋友進來看看,朋友對書桌和轉椅贊不絕口,朋友說:"不錯,不錯,只是能把書櫥換一下就更好了."劉青看了看,覺得書櫥有些破舊了,確實也應該換一下了,于是乎又花錢換了書櫥......

這天,又有一些朋友光顧了劉青家,照樣來到了書房,還是同樣夸贊了一番,但總是最后帶有瑕疵:"你的書房什么都好,就是光線暗了些,要是能把墻打開,建一個落地窗就更加明亮了."聽后,劉青覺得也是,于是乎......

為了一個書房,把劉青折騰的不輕,而這一切的一切又都是由于那張書桌,何必呢?!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的:"人們如果為了奢侈的生活而奔波勞累,那么幸福的生活將會離我們越來越遠."這就是狄德羅效應.

是啊,就像有了一個豪華的籠子,必定會養一只與籠子相配的鳥一樣,這就是"鳥籠效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