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不舍得花錢買時間,所以才沒有成功;那些成功的人,都是愿意花錢買時間的人。真的是這樣嗎?
1、買的是什么?
用錢買時間,既然提到“買”,我們來明確下,買的究竟是什么。
這里用錢買的其實是做同樣一件事,花錢后比不花錢少用的那部分時間。
比如吃飯這件事,可以選擇自己買菜烹飪,也可以選擇叫外賣。拋開體驗,單從時間上考慮,完全DIY可能需要1個小時,而叫外賣只需要10分鐘。這里省下的50分鐘,就是叫外賣比自己DIY貴的那部分錢,所買到的時間。當然,自己烹飪也有樂趣,更有衛生、營養等等其他因素,如果這些“其他因素”的價值超過了那50分鐘的價值,選擇DIY或許更合適。
2、值得買嗎?
比較這個交換是否值得,那就要讓省下的時間比錢更有價值。也就是說,要拿這部分時間做更值錢的事。因為買到的時間,其實是自己的時間。那么,讓自己的時間更值錢,才能讓收益不斷擴大。所有比普通人成功的人,大多數都只給了一個結果,就是要“舍得”花錢買時間。既然用了“舍得”,那花費對于普通人來說,還是有點貴的。這就又產出了另外一個結論:普通人沒有成功,就是因為不“舍得”花錢買時間??墒?,普通人的時間其實是不值錢的。雖然這么說,可能會傷人,但這就是事實。
同一段20公里的路,對于不同的人,交通工具是不一樣的。專車、路邊出租車、公交地鐵都是人們的備選項??墒亲屢粋€月薪只有幾千塊的人,每次都打車,時間是省了,可省下的這個時間,怎么利用呢?如果省下的時間,做了反而浪費時間的事,無疑這樣會讓他的生活越來越糟——因為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浪費。
3、那到底該怎么做?
經過前面的分析,其實核心問題已經浮出水面了:要讓自己的時間更值錢。也就是通過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的價值。當自己變得值錢了,自然就知道,什么時候該花錢,花多少來買時間。
這里引入多年前看到的一個關于喬丹該不該修剪草坪的例子。這個例子是為了解釋機會成本與比較優勢的概念,當時貌似懂了,可對自己的實際行動沒有產出影響,而今再次翻出來,發現了不一樣的意義。
假設喬丹能用2個小時修剪完草坪。在這同樣的2小時中,他能拍一部運動鞋的電視商業廣告,并賺到1萬美元。與他相比,住在喬丹隔壁的小姑娘杰尼弗能用4個小時修剪完喬丹家的草坪。在這同樣的4個小時中,她可以在麥當勞店工作賺20美元。在這個例子中,喬丹不應該修剪草坪,而應去拍廣告,他應該雇傭杰尼弗去修剪草坪。只要他支付給杰尼弗的錢大于20美元而低于1萬美元,雙方的狀況都會更好。這里,喬丹花錢買了時間,去做了更值錢的事,所以會越來越有錢。
當自己變得更值錢了,就可以雇傭相對不值錢的人替自己做事。從這個角度,也就理解了“黃?!逼钡拇嬖趦r值。畢竟值錢的人,愿意花高價買票,而不愿意花時間搶票,因為他們可以用省下的時間,賺取比這個票的差價多得多的錢。
4、最后一個問題
今天,你的時間增值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