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怪叔叔PANDA,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
3月1日《綠皮書》已經在國內院線上映了。這部影片可以說是最快登錄國內院線的奧斯卡獲獎影片了。(周一獲獎,周五已經在國內院線上映了)。
從這個方面,也可以說明引進方對于這部影片是非常看好的。
可是這部影片在獲獎之時和獲獎之后,都遭受了非常多的爭議。很多的人都認為這部作品配不上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稱號。
那么這部影片到底有沒有資格獲得今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呢?
今天的《怪叔叔PANDA陪你看電影》就來跟大家聊一聊這部飽受爭議的“主旋律”電影——《綠皮書》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還是簡單的概括一下故事的內容。
《綠皮書》主要講述了1962年的美國,一個黑人鋼琴家到美國南部地區(1962年的美國南部地區對于黑人是非常的歧視的)去做巡回演出。
為了避免在巡演的途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他請了一位白人作為自己的司機兼助理。
而在出發之前,這位白人司機拿到了一本“綠皮書”,這本“綠皮書”里記錄的都是當時在美國南部地區,黑人可以住宿和用餐的地方(這也是這部電影名字的由來)。
帶著這本“綠皮書”,兩個人一起踏上了巡演的旅程。在巡演的旅程中發生了各種各樣的事情,最終兩人都獲得了新生的故事。
奧斯卡金像獎
要想知道《綠皮書》有沒有資格獲得這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獎項,我們首先要來了解一下,奧斯卡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獎。
奧斯卡金像獎的正式名稱叫做“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簡稱學院獎)
而這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是1927年由美國好萊塢一群知名電影人發起的一個非營利性質的組織。
這個獎起初設立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對電影演員,導演,編劇以及其他電影工作人員的表彰來推動電影工業的發展。
這也就是說,奧斯卡金像獎并不是一個藝術類的電影獎項,只要是在上一年上演的電影,都可以參與奧斯卡金像獎的選舉。
而選舉的模式是經過兩輪的投票來評選出該屆的優秀電影。
第一輪是提名投票,由學院下屬各部門負責提名(采用記名方式),獲得提名的影片,將在學院本部輪流放映。觀后學院的所有會員再進行第二輪投票(采用不記名方式),最后以得票的多少決定影片的獲獎。
這也和很多的電影獎采取的資深影評人評選制不同,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了影片的評選當中,這也讓那些“藝術”與“商業”結合的更好的影片能夠脫穎而出。
奧斯卡金像獎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它的傾向性。
奧斯卡金像獎是一個有著非常強烈傾向性的電影獎項,所有獲得提名的電影都是受到歷史和當下政治因素影響的電影,比如今年的《綠皮書》,《黑色黨徒》等等。
有時,社會環境,時代精神和電影的主旨甚至比影片本身的藝術含量更為重要。
奧斯卡金像獎永遠都會選擇最安全,最主流,爭議最少;但同時又含有被廣泛接受價值的電影作為獲獎影片。
這樣看來,其實奧斯卡金像獎更像一個命題作文,而當下的政治因素就是作文的題目。
《綠皮書》——主旋律電影?
說了這么多奧斯卡相關的東西,我們再說回到我們這部電影上來。
《綠皮書》你說他是政治正確也好,你說他是主旋律電影也罷。正如我們剛才所說的,它只是點了奧斯卡金像獎的題。寫了一片奧斯卡老師布置的作文題。
題目大概是這樣的:請以當下的政治因素為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題材不限,時限一年。
《綠皮書》很好的扣了題,而且文章寫的非常流暢,細節描寫的也非常傳神。故事里的兩個人物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那么它為什么不能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呢?
而且相較于很多人說它講的是種族,階級的矛盾和融合,我卻更愿意認為它是一部探討人性的作品。種族和階級只是故事的背景。
我們就來說說故事里的黑人鋼琴家。他在電影里有一段臺詞我映像很深。
“如果我不夠黑人,也不夠白人,甚至是不夠男人,那請你告訴我,托尼,我到底是什么人?”
他是一個從小受精英教育長大的人,但是他卻又偏偏是一個黑人,我們很難想象他從小到大都經歷了些什么。
他和許多的白人孩子一起成長,但是因為當時的大環境,注定了他是不可能被當時的白人社會所接受的。
但是他所受到的教育和他成長的環境,卻又讓他成為了一個不一樣的黑人。在黑人的眼中他也成為了一個異類。
久而久之,他會感到迷茫,沒有歸屬感,在內心里對于自己的認同會越來越低。直到最后慢慢的迷失自己。
在故事里,他一直一直在克制自己的情緒,直到大雨中和“托尼”的一番對話,才真正的爆發了出來。這種克制以后的爆發,才顯得更加有力量,也讓這個角色更加的真實和出彩。
通過和白人司機“托尼”的相處,他慢慢的開始真正的接受自己黑人的身份,一個站在地面上的黑人,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黑人。他才真正的開始認同了自己。
最后才會在黑人酒吧里彈他從來都沒有彈過的“爵士”(黑人的代表性音樂)。
這個人物,整個轉變的過程是完整的。也向我們展示了人性里自我認可的東西,而種族和階級,只是導致角色迷失的背景因素,而這種因素可以換成另外的任何一種。(比如《觸不可及》里的背景設定)
但是對于人性的思考,卻是不會改變的。只是可能會沒有種族,階級這樣的設定來的出彩。
馬赫沙拉·阿里(黑人鋼琴家)的表演,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鋼琴家內心的矛盾和痛苦。
正是他這種克制的表演方式,讓我體會到了這個人物在面對這個社會時候的無奈和勇氣。
就像電影里說的:“為什么謝利醫生(黑人鋼琴家)要做這些演出,那是因為天才還遠遠不夠,要想改變人心,需要的是勇氣!”
在克制的表演下展現出來的這種勇氣,才更加的讓我們體會到這個勇氣的力量。讓我們從心底里認可這個人物,喜歡這個人物。
在角色的復雜程度上來說,我覺得馬赫沙拉·阿里飾演的黑人鋼琴家要比維果·莫騰森飾演的白人司機復雜的多,也要有力量的多。
馬赫沙拉·阿里很好的向我們展現出了這個人物,最佳男配角實至名歸。
《綠皮書》——與真實事件相比有很大的差異?
有很多的人也在吐槽說這部片子與真實的事件有很大的差異。我倒覺得這不是正好說明了,它獲得最佳原創劇本獎實至名歸嗎!
《綠皮書》并不是一部紀錄片,它完全沒有必要按照現實的故事一幕一幕的還原。
它只要通過故事表達出它想要表達的東西,讓觀眾們接受了,讓觀眾們喜歡了,它就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而一定要強調它與現實事件不同的人,反而顯得有些可笑。
如果你一定想知道,那我可以跟大家簡答的介紹一下真實的故事:
真實生活里的謝利醫生(黑人鋼琴家)從來也沒有彈過爵士樂。并且他曾經公開的表示過他很討厭爵士樂。
真實生活里謝利醫生和托尼也沒有成為一輩子的好朋友,只是簡單的雇傭關系。
聽到這樣的事實,再回想一下電影里的情節,你希望看到的又是哪一個故事呢?
電影本身就是一個創作的過程,而不是記錄的過程。
我只想說這樣講出來的故事,更有力量。這樣的劇本配得上最佳原創劇本的獎項。
《綠皮書》——奧斯卡災年里的最佳影片!
奧斯卡小年也好,災年也罷。就去年的所有電影來看,我還是認為《綠皮書》確實是最佳影片。
與《波西米亞狂想曲》相比,對于人性的思考和挖掘要更加的深刻。《波西米亞狂想曲》作為一部傳記類的電影花了很多的功夫在還原歷史場景上。
挖掘人物內心變化的過程是有的,但是沒有《綠皮書》這么的完整,在交代上有些欠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這里看看《波西米亞狂想曲》——那個男人鑄就了真正的傳奇)
與《羅馬》相比,《羅馬》顯得太過于私人化,在觀眾的接受程度上,肯定是沒有《綠皮書》要好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這里看看《羅馬》——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最佳外語片獎,最佳攝影獎)
與《黑豹》相比,我覺得就不用與《黑豹》相比了吧!
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于電影的評價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東西。
如果這部影片真正的吸引到了你,也讓你能夠感受它想要傳達給你的東西,同時還反映了社會問題,挖掘了人物的內心。
難道這樣的影片還不能是一部最佳影片嗎?
PS:白人司機是《指環王》里的阿拉貢?我不接受,我不接受!
看電影,感受百味人生!這里是《怪叔叔PANDA陪你看電影》,我們下期再見咯!88!
豆瓣評分:8.9分 怪叔叔PANDA評分:9分
怪叔叔PANDA評分純屬個人樂趣,無任何參考意義,望大家見諒。
喜歡怪叔叔PANDA的朋友記得點贊評論關注分享哦!關注微信公眾號“講故事的怪叔叔PANDA”,會有更多精彩內容帶給大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