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第七期,簡直就是一顆巨磅催淚彈!
尤其是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先生,在講述自己的父親的時候,指南君幾次被感動地落淚。
一次與父親虛擬的告別,讓曹文軒更深切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告別,理解了父親對他的愛。
一次與父親真實的告別,卻是讓曹文軒最無法接受的告別,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遺憾。
因為他沒有在父親臨終之前守護在他身邊,好好跟他做一次告別。
他在會客廳說的一段話讓指南君記憶深刻。
大自然就是在告別的過程中完成季節(jié)的輪替,人類社會也是一樣。其實天空下,不是山也不是水,是滿滿的各種各樣的告別。文學寫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實做的就是一篇文章 :生死離別。
還有董卿在臺上念的《朗讀者》小說中的一段文字,這是曹文軒寫的序:
我一直將莊重的風氣看成是文學應當具有的主流風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學應當對此有所把持,倘若不是,而是一味地玩鬧一味地逗樂,甚至公然拿莊重開涮,我以為這樣的文學格局是值得懷疑的。我們在流動不止的世俗生活中,已經(jīng)很少再有莊重的體驗,一切看上去都是可笑的,都是可以加以戲弄的。中國文學應該引領國民走向雅致,走向風度,走向修養(yǎng)和智慧。
對于中國的孩子來說,曹文軒并不陌生。
即便是對曹文軒不熟悉,但也一定對他的作品很熟悉。
他的《草房子》,中國兒童幾乎人手一本。
《草房子》光印刷就將近300次,銷售數(shù)量超1000萬冊,可以說創(chuàng)下了中國出版界的一個奇跡。
曹文軒的所有作品都是國際水準。
由于其極高的文學性、藝術性,不僅在國內(nèi)獲獎無數(shù),也獲得了世界的贊譽。
2016年,曹文軒獲得了世界兒童文學最高獎——國際安徒生文學獎。
這也是到今天為止,中國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文學家。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他的作品,可以先拜讀下他書中經(jīng)典語錄和段落:
也許,我們誰也無法走出自己的童年。——《草房子》
秋天的白云,溫柔如絮,悠悠遠去,梧桐的枯葉,正在秋風里忽閃忽閃地飄落。——《草房子》
苦難幾乎是永恒的。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苦難。苦難絕非是從今天才開始的。今天的孩子,用不著為自己的苦難大驚小怪,更不要以為只是從你們這里開始才有苦難與痛苦的。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苦難的歷史,而且這個歷史還將繼續(xù)延伸下去。我們需要的是面對苦難時的那種處變不驚的優(yōu)雅風度。——《青銅葵花》
城市在酣睡中。秋風好像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在無人的大街上游蕩著。夜真是寂寞。發(fā)藍的燈光毫無生氣,疲憊地照著光溜溜的大街。秋風搖著梧桐樹,于是大街上就有斑駁的影子在晃動,像是一個灰色的夢。偶爾有幾片枯葉離開了偎依了好幾個月的枝頭,很惶惑地在燈光下晃動著。其情形,像一片薄玻璃片扔進水中,在水中忽左忽右地飄忽著下沉,不時地閃出一道道微弱的亮光。——《山羊不吃天堂草》
這聲音在曠野荒郊上飛揚。等裊裊余音消逝在蒼茫里,荒原一片靜穆。他們長時間對望著。然后,他深情地一點頭,掉轉身去,沿著大路,向西走了。牛在鹽跡斑斑的黃泥路上烙下一個又一個深深的蹄印。——《狗牙雨》
曹文軒為什么會取得今天如此之高的成就?
這得益于他的父親。
是父親創(chuàng)造了曹文軒的寫作史。
曹文軒的父親曹桂生曾是一位小學老師,兼校長,早年自學成才,知識淵博。
父親熱愛閱讀,常讀《紅樓夢》《三國演義》《儒林外史》等古典文學名著,家里也有一些藏書。
后來他為了給學生們打開一扇看世界的窗,在學校建了一個小圖書室,曹文軒便經(jīng)常進去讀書。
書的數(shù)量其實并不多,也沒有特別高的藝術價值。但對于當時的曹文軒,已經(jīng)感到很滿足了。
比如胡奇的《五彩路》、邱勛的《微山湖上》等,直到現(xiàn)在,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曹文軒仍記憶猶新。
曹文軒在小學五六年級時,接觸到了成人的文學作品,有《青春之歌》等,還有魯迅的雜文。
當時的曹文軒并不完全能理解其中涵義,但書中的故事和文字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熱愛閱讀的父親引導曹文軒愛上閱讀,不僅讓曹文軒知道了外面世界的廣大與深邃,也讓他具備了基本的寫作能力。
除此之外,父親極強的說故事的能力,也深深影響了曹文軒。
父親在當?shù)氐耐馓柧徒小?b>小說家”。
他說故事,不加任何表演,神態(tài)自若,完全憑借語言的力量、細節(jié)的力量、故事起承轉合的力量,還有故事中暗含的道義的力量。
許多故事即便說過許多遍,人們還是聽得興致勃勃。
曹文軒寫小說時,許多素材就是來自父親當年的說的那些故事。
而是在潛移默化中,曹文軒的敘事能力也在父親的說事中悄無聲息地養(yǎng)成。
接受采訪時,曹文軒經(jīng)常提到父親。
“我的寫作興趣、寫作能力與父親密不可分,是他創(chuàng)造了我的寫作史,沒有他也就沒有這樣一部只屬于我的寫作史。他的作用確實無法估量。”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家長總說要讓孩子贏在起點。
可你知道真正的起點是什么嗎?
事實上,孩子的起點不是大量的輔導班、才藝班,而是他們的父母。
教育專家喬艷坤曾說:父母是土地,孩子是生長在上面的花草樹木。父母的高度是孩子開始的起點。有的父母是山谷,有的父母是平原,有的父母是高山,那么,長在高山上的草,也比長在山谷中的樹高。
曹文軒用自己的成長實例,驗證了這一教育理論。
倘若曹文軒的父親不愛讀書,學識淺薄,沒有意識去建造一間圖書室,他也不會講故事給曹文軒聽……那么,曹文軒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和高度。
有人質(zhì)疑,這只是個案,說明不了什么。
教育,就是拼父母!這一點,只要觀察一下我們周圍的人,或了解一下古今中外那些“成功人士”的家庭教育,如那些科學家、思想家,企業(yè)家,還有那些擁有幸福和快樂的人,就可得到驗證。
所以,想讓孩子成才,首要要做的是父母自己先成才。
做好自己,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
文章不錯的話,點個zan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