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卑地溝通
緣起
在與父母的交流溝通中,總存在不愉快的問題。
思想
人與人相處,最最重要的是溝通。無論是通過實際的話語,通過眼神,通過心靈來溝通,都需要人的參與。其中最常見的溝通就是通過實際的言語了。
言語的溝通,需要人的參與,至少兩個人。這至少的兩個人可能是我與同學朋友,我與父母長輩,我與同事上司等,稱之為溝通的對象。溝通的對象之間存在不同的層級,我之前容易將這些層級看的比較重,后來發現重要的是一個態度,一個謙卑的態度。
謙卑的態度
關于謙卑的態度,在《圣經》的馬太福音18:19-24寫到
19 大祭司就以基督的門徒和他的教訓盤問他。
20 耶穌回答說:“我從來是明明地對世人說話;我常在會堂和殿里,就是猶太人聚集的地方教訓人;我在暗地里并沒有說什么。
21 你為什么問我呢?可以問那聽見的人,我對他們說的是什么;我所說的,他們都知道。”
22 耶穌說了這話,旁邊站著的一個差役用手掌打他,說:“你這樣回答大祭司嗎?”
23 耶穌說:“我若說得不是,你可以指證那不是;我若說得是,你為什么打我呢?”
24 亞那就把耶穌解到大祭司該亞法那里,仍是捆著解去的。
背景是,在逾越節前夕,耶穌被祭司階層人員逮捕了,他們想要把耶穌定罪殺害。上面的對話是大祭司盤問耶穌時的場景。
在上面,我看到耶穌在第一次回答大祭司(上層權貴掌權人員)的盤問后,受到了祭司的爪牙(差役)的一記響亮的巴掌(我自己想象的場景),然后我帶入自己到這個場景中,我一個沒有做過任何錯事的人(耶穌是光明正大的在會堂里面講道,沒有暗地里行怪癖的事),只是回答一個問題,就被狠狠地扇了一個響亮的巴掌,要是我肯定歇斯底里的反抗回答。然而,耶穌的反應是怎樣的?他只是平靜并有智慧地進行了一個回答。
這是一種態度上的謙卑。盡管有理有據,也沒有進行激烈地反抗。
我不記得在以前的日子中有沒有收到過冤枉委屈,然后說話就很沖了。不過我在生活中,尤其在家里,與最親近的人——父母,溝通交流的時候,存在一定思維的代溝,我發現自己很難有這種謙卑的態度。認為什么大多都是自己對的,發現他們的說的大多不對。因為態度上的問題(自傲的態度),造成自己容易和父母造成溝通交流上的問題。
認識到這一點之后,我將這種謙卑的態度放在與父母的交流中,效果比以前好了很多。不再出現以前那種他們說我一兩句,我就極力反抗的現象了,也不會單純驕傲地認為父母的想法就是不對的。
總結
謙卑,是在溝通交流時必須要的一種態度。無論我是誰交流時,我都必須要保有這種謙卑的態度。
5/9/2015 11:28:36 AM 用時 42 min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