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分享的書是《麥肯錫方法》,只需三招,縮短你和世界精英的距離。
第一招:三十秒法則
話說我就遇到過在電梯里碰到大老板的狀況,中午吃過午飯后,老板看我到他那層樓(他寂寞一人獨享一層),問我,中午干嘛去?我答到:“下午開會,我去看看會場。順便看看飲水機水用完沒。”電梯上升四層樓的時間,我向老板展示出我的工作和責任心,雖然是新人,但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何做到三十秒法則?
遵循三字訣:
快狠準?
不是啦,是快!短!近!(以下做個“快短近”的免費示范~~)
很多人都缺少把說話的重點內容用最短的時間表達出來的能力,嘮叨半天講不到重點,就像我平時寫文章一樣。
快:快速
要做到快速,首先把自己想表達的內容都牢記在心,知道如何清晰表達出脈絡。
短:簡明扼要
字面意思。
近:貼近命題
要想在30秒內把話說清楚,關鍵是所有內容都圍繞問題展開。
平時多多練習,才能抓住每一個30秒的機會。
具體參照沙和尚的經典臺詞:)
第二招:邊際點效應
邊際效應遞減,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當你極度口渴時,第一杯水一定是最解燃眉之急的,能喝出冰鎮可樂的暢快感,但是隨著口渴程度降低,你對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會降低,等到你不感到口渴了,那就到達邊際了,再喝下去就會越來越不適。
工作中也是一樣,提前設置好邊界點才能讓工作從容不迫。
我平時工作的內容還包括會務安排,如果會議開始的時間是下午3:00,我在上午的時候就會提前將會場布置好,聯絡好相關的工作人員空出時間,也提前到達會場,在下午上班之際,我就會再檢查一遍會議材料和現場設備,空余的時間足夠我應對所有突發情況。
假如我掐好時間臨近3:00才到會場查看,這種情況下,如果遇到設備問題,材料出錯,就不夠時間讓我采取措施補救了。
同樣是做了這些工作,可是時間點越后,所能換取的回報會越來越小。
第三招:考倫波策略
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電視劇中,有一位身著風衣的探長,叫考倫波,在結束對犯罪嫌疑人的訊問后,他常常是走到門口就要離開的時候,殺個回馬槍,對犯罪嫌疑人說:“不好意思,女士,我有個問題忘了問。”而通過這樣一個策略,考倫波就能鎖定真正的犯罪嫌疑人。
小時候看過一個探案小故事,警察對于真正殺害屋主的兇手毫無頭緒,但是他能確定的是,兇手就是其中一名家庭成員。他注意到死者的妻子雙手包扎了,所以他和助手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排除了她的嫌疑,但是隨著疑點不斷浮現,他再次將目光放在妻子的身上,具體來說,應當是她的發型。
他對家庭成員說,我們實在是沒頭緒了,今天先到這里吧,可能兇手是從兇案現場逃離了。此時大家都松了一口氣,也包括妻子。警察準備離開時,夸贊道:“夫人,您的發型真好看。”妻子開心地用包扎的手捋了捋頭發說:“謝謝夸獎,我早晨花了好一會兒才……”這時妻子露出了馬腳,警察說:“您的手不是受傷了嗎?怎么還能將發型打理得一絲不茍呢?還是說,你的手根本就沒受傷!”
這名警察也是運用了考倫波策略,讓真兇放松了警惕。
工作中我偶爾需要聯系報社記者,他們有時會旁敲側擊一些案件的進展情況,我就曾經遇到過對我采用考倫波策略的記者。
他來到我們辦公室后,就先隨意聊起我們的工作,同時向我們邀些有關案件的稿子。在他逐漸深入話題以后,就問起我們正在辦理的一個熱點案件,我只能說案件在辦理,無可奉告呀。
他回應道能理解我的工作,案件敏感嘛。
道謝后他準備進電梯了,隨口問了一句:“批捕的可能性比較大吧?”
我先是愣了一下,回答他:“知道也不告訴你。”他笑笑就離開了。
雖然我差點被套路,但是他大概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你有freestyle嗎?)。
考倫波策略不光給到我們一個啟示:日常工作中,如果雙方的談話沒有一個很好的推進,我們可以暫停下來,讓氣氛緩和一些,因為有些談話未必是對方不肯配合,而是當下的情境讓他感到不適,使你們的對話難以推進。
此時不妨學學考倫波探長,可以在談話陷入僵局時適當暫停,隨后獲取更有用信息。
而另一個啟示是:考倫波策略說白了也是一個套路,我們也可以做好應對,用好30秒法則,反“考倫波策略”、反套路。
“美美的我”是吸引眼球用的,但工作方法是真的可行的~
參考書目:《麥肯錫方法》 [美] 艾森·拉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