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每個人的大學都很迷茫?
答案,是
怎么做,我建議這些人都去讀一讀中國近代史。 (后面我會說原因)
其實大多數高考畢業進入大學的年輕人,你去看看他們的臉,他們當中有90%都是迷茫又無知的。而探究其原因,其實大同小異,他們迷茫的原因幾乎都一樣。
這里我想舉一個特別好的例子。
這群年輕人其實和《肖申克的救贖》里那位自殺老人布魯斯一樣,都是因為過于習慣應試教育體制下的生活、習慣這個教育體制內的一切。在這種常年累月積累下來的極度適應性下,一旦突然給他們自由、讓他們離開了體制,他們反倒不知該怎么活不下去,不知下一步該做些什么。
于是待在原地陷入不知所措的迷茫。
醒悟早的,可能大學期間逐漸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和想要的;而醒悟晚的,可能直到畢業也沒反應過來自己到底度過了一個怎樣的大學。
簡單點說,就是:
這些人以為高考后擁抱自己的是幸福和自由,可他們沒想到他們卻失去了對人而言最為重要的東西,價值信仰。
從應試教育那個籠子里掙脫出來后,他們發現自己面前原來是一片荒蕪,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去重建起自己的價值信仰。
于是不少人開始上網、向各種各樣的大神求教,“該如何面對自己的迷茫?”
其實聽多了你會發現,那些大神說來說去就那么幾條建議來回打轉。健身、看書、英語、廣交朋友、拿獎學金...
說真的,如果這些建議真的有用那現在很多年輕人面臨的問題不早一勞永逸解決了?哪里還會有這么多的雞湯?哪里還會一而再再而三的聽到這些已經被說爛了的建議?
所以就一點,通常情況下對于這類看似積極陽光的建議,我所持的態度是,沒卵用,和那些絕對正確的廢話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你根本堅持不了幾天的。想想,你辦了多少張健身卡?去過幾次健身房?你背了多少個單詞?英文原版書能看懂幾本?
多數人不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開始信心滿滿到后面就不了了之。
....
治病要治本。
我的看法是,既然一個人在價值信仰的確立上出現問題,那么我們就應該來著重關注這一精神層面部分。
而這正是我建議你去讀一讀歷史的原因。以古為鏡,在一種上帝視角把持的大局觀下,你會有一個很好的參照物,你會更懂得事物發展的線條邏輯。然后再回過頭去反觀自身,你多少就能跳出一些眼前的局限來看待自己此刻所面臨的問題。
具體到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去讀一讀中國近現史。不要走馬觀花,好好去讀一讀。從鴉片戰爭打響到新中國成立。你若有興趣,可以接著把改革開放前后這段歷史也讀一讀。
如果可以,最好直接去看一些紀錄片。(這類紀錄片網上有很多)
這是19世紀末李鴻章曾感嘆過的一句話,中國碰上了“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
如果你真的不為考試去好好把中國近代史讀完。你會發現那時中國所面臨的窘境其實就和當下年輕人中迷茫這一代多少有些相似。
都是傳統價值觀面臨土崩瓦解,眼前一片荒蕪,舉國上下沒人知道該下一步該做些什么。
但是再往后看,洋務運動、維新變法....
你會越來越發現,其實中國就像一個剛從舊環境中走出來的孩子一樣。它一直都在嘗試、學習、借鑒。
你完全可以說,中國當時其實也很迷茫,甚至迷茫中還慘雜著對亡國的恐慌。
你不覺得這很相似么?
歷史其實就是面最好的鏡子,它和單一的個人有太多相似重疊之處。以古為鏡不僅可知興替,對個人發展和認識自我而言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渠道。
我并不反對健身、拿獎學金、學好英語....
只是前后態度稍有不同。
一種是你問別人要,然后別人聽完不由分說就這么強加給你,你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么要健身學英語,你只知道這么做多半是沒錯,卻不知它為何正確,所以你也堅持不下來。因為你對它一知半解,它并沒有成為你所相信事物中的一部分
而后一種是你首先對自己對周邊環境有一個全局性認識,你知道哪里有坑、哪里是平路,進而你知道該怎么去走接下來的路。這種建立在你自己判斷基礎上所發生的一切都是更為合理的,你對此會持有一種相信,所以自然而然你也就能堅持的更久。
所以不少人感慨,高考那么苦的日子都扛過來了,到了大學卻一下子退化到不知什么樣子。
原因很簡單,高考再苦再累,經過十多年的洗腦和灌輸,你對此早已深信不疑。而我們社會并沒有對進入大學后的年輕人做太多規定,所以失去體制的力量,你便再不同以往。
而看歷史的好處就在這里。
你在看完中國近代這段歷史后,多少能夠跳出當前的小圈子,站在一種更高的視角去打量當下自己所面臨的處境。
除了能從這段歷史的相似性中得到借鑒意義外,你還能收獲一種全局觀。
這種全局觀會幫助你看清楚自己眼前的這條路,哪里有坑、哪里是平的。進而你會知道接下來該怎么做。哪怕迷茫依舊,相信你也會和一百多年前被叩響國門的中國一樣,不停地嘗試、借鑒,開始堅定地邁出探索和求存的第一步。
你會對此深信不疑。
而一旦擁有這種相信,所謂迷茫其實也就煙消云散了。
————————————————
PS:
個人轉發這篇文章至朋友圈或微信群等,無需特別申請,標注出處即可。
其他轉載請簡信聯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