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體不限,詩歌除外。(70分)
俗話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人卻說,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別人無話可說處我也許有話要說。有時這是個性的彰顯,有時則是創新意識的閃現。
下水:
先思后言
? ? ? 在這個星系大爆炸的社會,我們的耳根子很難擺脫周遭的喧囂。知了聒噪,擾人心緒,百靈悅耳,令人縈懷。說話也是一樣,沒話找話,無稽之談,就如枯燥的蟬鳴,秋風落葉,百無聊賴,不僅暴露了說話者的庸俗淺薄和無知,更會引起聽者的反感和厭惡;相反,有種有趣有料的言談,如一片綠草豐茂牛羊肥美的草場,不僅彰顯了說話者的幽默和智慧,也能讓人眼前一亮,如沐春風。而思考,是由前者跨越到后者的天梯。
? ? ? 正如笛卡爾所說,我思故我在。思考是人類作為最高級的靈長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標志。而語言本質上就是思維,是思考的外化,沒有經過思考的言談就像溪里的沙子,即使有智慧的哲思閃現,也因為少了過濾環節而泥沙俱下,更不用說個性和創新了。
? ? ?關于思考,荀子說過學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罔。思的前提是“學”。作家李敖的語出驚人,傳媒紅人高曉松的侃侃而談。但是觀察他們的早年經歷就會發現,無論是李敖還是高曉松都曾受過深厚的文化熏陶,他們的儒雅和健談背后放映著世界的文化長廊。先思后言,才可能抵達獨特、新意乃至超越年齡的成熟和分量。
總有人擔心,我們已被拋擲茫茫荒原,因為我們要說的話,古人早已說盡,我們已無話可說,即使思考也未必能帶來個性和創新了。在中國這本煌煌五千年的文化巨著里,似乎該說的都已說盡,卻總有人可以找到時空的縫隙,異峰凸起,在不同的時代里石破天驚。遠者,有李太白的豪飲,飄逸真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有杜工部的身影,沉郁頓挫,“語不驚人死不休”;近者,有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匕首投槍,有沈從文樸實渾厚“鄉下方言”……他們是每個時代的語言大師。他們能在時代的合唱里發出了自己的獨奏,閃現個性的光芒。
語言不是煤油燈,不會有油燈盡油枯的一天;語言是秦時明月,無論歷經多少歲月,只要思維不竭,知行合一,就能相伴每個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