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只是出于善意的幫忙,以為做了好事,可是到頭來卻無端被別人指責,你會是什么感覺?
感覺不爽啊,醒醒吧,別那么地關注自己的感受,那么多愁善感了!幫忙原本不求回報,你盡力就好,憑心而做,和別人領不領情沒有關系。你幫了忙,內心感到充實,覺得時間過得有意義了,就可以了。別人畢竟與你看事物的眼光不同,出發點不同,當然發出不同的聲音也很正常。
實際上這世界上最不缺少的就是不同的聲音。
當看到有人扶起摔倒的老人時,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別裝了,把老人撞了還裝好人?是想逃避責任吧?開始懷疑地看待這件事,并且百般挑剔。你做得細心到位,就認為你有負罪感才這么做,你略有疏忽,就是你沒有誠意,只想逃避責任。看來看去,他什么都沒做,可是卻站在了道德制高點上。
還有一部分人也許會想,他們原本就認識吧?要么是親戚?然后心安理得地想:“朋友幫忙才是應該的,我只是路人,素不相識的,就不給他們添亂了”。麻痹自己,并選擇性眼瞎。
就連老人自己也認為,“不是他撞的,他為什么來幫我?沒錯,就是他撞的”。我們以為老人是老糊涂了,實際上只是他在平時的生活中形成的慣性思維在作怪,生活中碰到不公的事情多了,自然會形成一種自我保護模式,一旦覺得受到傷害,馬上主動出擊。
估計只有微乎其微的可能性是有人愿意和你一起把老人送去醫院。即使面對同樣的場景,和你有同理心是非常不易的事。何況是做好事?
因為人們總是習慣第一反應會把別人想得低劣,而不是善良、美好,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也或許只是以前因為自己的輕信吃過苦頭,從此就連井繩也不敢碰了。
下面的這些話,是不是很耳熟?
人家成功了,是因為運氣好,站在了合適的風口上。
要么一定是投機取巧,鉆了什么空子,撿了一個大皮夾子。
要么就是長得漂亮,又會溜須拍馬,總有貓兒會吃腥,就上去了唄!
我如果......然后心安理得地等著天上掉餡餅。
我們潛意識里都想有安全感,而保持自己現狀不變是感覺最安全的方式。不管是做好事還是想要出人投地,只要感覺到一點風險,我們就站在原地不動,要么把頭埋進土里,要么裝死。
這難道是幾千萬年以前就有的動物本能的自我保護?這個問題似乎越談越深了,要不要也來談談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