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通日記】早餐中國2019.6.4-6.5

糊涂

? ? 這期的題目是我出的。最開始寫的是《世界環境日》,但是那天想起來這段時間對我影響蠻大,或者說很有吸引力的是一檔叫做《早餐中國》的紀錄片。所以我又改了主意,把這一期動通日記接龍題目就改為《早餐中國》。這是緣起。

? ? 中國人向來重視吃。三四十年前,我小的時候,人們見面第一句話就是“你吃了嗎?”問這句話并不是因為想請對方一起吃飯,就是問候,比較尷尬的是有可能在你走出廁所的時候,有人問你“吃了嗎?”雙方炒雞難堪。

? ? 除開這個歷史時刻,我覺得中華食文化還是蠻有煙火氣的,蠻靠譜的。比如“民以食為天”。比如東南西北八大菜系,比如各種烹飪方法。不過對人影響最大的,可能是一日三餐。

? ? 人常說:“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這個意思還有個說法仿佛是具體講怎么叫“好飽少”:“早上吃得像皇帝,中午吃得像平民,晚上吃得像乞丐。”

? ? 在我從小的概念里,早餐就是黃糊涂,饅頭,咸菜。這怎么能吃出花樣來?八歲那年回到父母身邊,每天早上父親親自準備早餐,都要給我蒸一個蛋——因為去醫院體檢,醫生摸著我凸凹不平的肋骨說“營養不良”。我就覺得蒸蛋是最好的早餐。后來弟弟也上學了,就是每天早上煮一包方便面,再下一撮掛面。再荷包兩個雞蛋。弟弟碗里是彎彎曲曲的方便面,我碗里是直溜溜的掛面。共同的就是都有荷包蛋,還有一大碗熱乎乎的帶著方便面調料味的湯。這樣的早餐伴著我們走過了整個小學中學時光。現在看我老爸已經失去很多功能,每天除了吃、玩、睡,就是看電視打瞌睡,看書。但是曾經他給我和弟弟妹妹提供了一上午的溫暖和滋養。

? ? 小學時候,我步行上學,就知道有很多人跟我們早餐吃的不一樣。比如他們會跑到早餐攤上吃油條豆漿燒餅胡辣湯,或者羊湯燒餅,我也曾申請早上要一角五分錢吃燒餅喝胡辣湯。只吃了一天,就放棄了。因為不知道時間,總覺得胡辣湯太燙太辣,邊吹邊喝,喝完拿著燒餅往學校跑,到了學校早讀值日忘了吃燒餅,放學時候,書包里的燒餅又硬又干,沒有了食欲。所以以后我還是吃老爸做的荷包蛋掛面。當然在我的強烈要求下,他也會切個西紅柿或者放幾片菜葉子,或者放一根雙匯火腿腸。營養更豐富,色彩更好。

? ? 高中畢業離家兩年每天吃食堂,知道早餐有了更多選擇。而且發現學校門口粥棚,有甜酒釀這種好東西,還有甜酒蛋花湯,米糕,竹筒粽,糍粑等非常好吃的東西。為了美味可口的早餐,我甚至愿意放棄多睡一會的舒適。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

? ? 工作后倒班,非常辛苦。白班在家吃媽媽做的早飯。很奇怪印象并不深刻。中班早上就是睡覺到中午,所以就沒有早餐了。夜班下班八點多,已然是一天開始了。騎著自行車在回家路上,睡眼惺忪地看著忙碌的人群,到早餐攤上,吃一個鍋貼,喝一碗小米粥,叫五毛錢油餅,一碗多加豬血的扁粉菜,或者一碗胡辣湯配兩根油條,再不然一碗香噴噴的豆沫加油炸餅,還可能跑去吃一碗涼皮、米皮、搟面皮,最好再來一個半肥半瘦的白吉饃!!啊!啊!啊!人生不能再幸福一點了!

? ? 結婚后,每天早餐自己做,變成了爸爸的樣子:西紅柿掛面湯,荷包蛋……再后來就是面包豆漿。有了孩子,早上我經常端著小鍋去小區西門外那條街買早餐,從油條豆腐腦、油餅胡辣湯、油炸餅豆漿、羊湯燒餅……一路買來,跟翻牌子一樣變換花樣。安鋼是一個全國各地的人聚集的大社區,有各地的好吃的,而且各地的好吃的都會得到大家擁躉。所以這里的早餐也是非常豐富,而且有品牌:躍進門的扁粉菜,雞蛋煎餅需要排隊吃,完了就沒有。安鋼電影院對面市場上于芳涼皮也是供不應求——世事變遷,房屋拆遷,這些安鋼人記憶中的家鄉味道,不知道現在哪里?

? ? 之所以想到這么多轟炸口水的內容,是因為這一個月來,我在追一部叫做《早餐中國》的紀錄片。每集只有五分鐘多,每集一個當地爆款早餐店——點,每集一對夫妻,每集一個愛情故事,每集一首老歌,每集都有慕名而來的游客,也有長期追隨忠實的食客——從牙牙學語的兒童,到求學的少年到白發蒼蒼的退休老人。在這里,我看到了我曾經吃過的腸粉,面皮,我也流著口水期待有一天,吃遍這里面的早餐。

? ? 從尷尬談吃,到大大方方談吃,到天南地北幸福地吃。而今天,我是流著口水看吃。即便如此,我也很喜歡早餐中國,喜歡中國的早餐。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