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多年來,我們讀了很多書,但真正掌握閱讀技巧的人并不多。比如我,通常讀了很多書卻記不住多少內容,所以這只是一種低效的閱讀。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本書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認為市面上充斥的大大小小的速讀課程其實并不高級,充其量仍舊屬于基礎閱讀階段。
所謂的基礎閱讀階段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閱讀準備階段(出生—六七歲),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學前階段。此階段,孩子的視力與聽力已經發育妥當。也有了一定認知能力,對外在世界有了觀察并產生了聯接。
私以為,當我們的孩子處于這一階段時,一定要多帶他們接觸大自然,加強孩子之間或與成年人之間的溝通,提高認知水平。當認知到達一定水平之時,就可以加入書籍閱讀,這一階段應該還是以圖為主。孩子通過生活中構建的認知與圖文產生了互動,則會增加閱讀的興趣。
我們通常所說的繪本,就是此階段最好的讀物。我在家和孩子一起的親子閱讀也就是作者所說的輔助型閱讀。
第二階段:學會閱讀簡單讀物(大約小學一年級),孩子已經懂得符號的意義。
不過,在我看來此階段孩子的閱讀仍舊是一個過渡期。雖然孩子開始慢慢理解抽象的符號,比如數字和文字,但是仍需要借助圖片。這就很好理解在我們國家的教育中,小學一年級要求看圖說話,看圖識字,最高級別的要求是看圖寫作文。
近幾年,繪本閱讀勢頭正盛,一些出版者和閱讀推廣者的介紹,“橋梁書”的概念也逐漸興起。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的:“橋梁書”是介于圖畫書和純文字書之間的一種圖書類型,優秀的“橋梁書”具有針對兒童不同閱讀水平的顯著指向性。
在我看來,此階段也最適合閱讀橋梁書。兩個月前去本市的一個九年一貫制學校參觀,路過一年級教室門口,看到繪本架上放了滿滿當當的圖書,其中有風靡全球的《神奇校車橋梁版》,孩子們在中午的社團課也有專門的閱讀課程。現在想來,這所學校所推崇的閱讀教育算是比較合理的。
第三階段:快速建立詞匯能力,聯系上下文(大約小學四年級),此階段可因好玩或擴大視野而閱讀。
在我的童年記憶中,小學中年級開始老師開始訓練寫記敘類的作文,比如《第一次遠足》、《難忘的一天》、《春游》等。同時,詞匯量逐漸增大,諸如興高采烈、活蹦亂跳、生機勃勃等四次詞語也能運用到作文中。當然這時也可以開始自己閱讀一本書,大概每個孩子讀得最多的就是作文書吧。
三年級的暑假我生吞活剝地讀完了鄰居借給我的《西游記》,很多字詞不認識,但是絲毫不影響閱讀體驗。我可以借助電視劇的畫面以及聯系上下文,仍舊可以感受到故事的情節生動離奇,照樣可以讀得津津有味。當時家中藏書并不多,我貪婪地偷看了父親的幾本從舊書攤中買的舊雜志《山海經》和《民間故事》,其中也不乏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捂臉)。
因此,在這個階段不管因好玩或擴大視野而言,可以大量閱讀不同的書籍。當然現在圖書市場魚龍混雜,作為家長也可以適當把把關,或者一起閱讀同一本書談談感受也是不錯的方式。
不過我個人的閱讀體驗告訴我,大量泛讀的過程也是一個辨別取舍的路途,哪怕接觸了一點不太好的書也不至于誤入歧途,就像當年我偷讀老爸舊書攤買來的盜版的《民間故事》,錯字連篇,甚至也不乏男盜女娼的故事情節。但是我大量讀書,讀不同類型的經典小說、名家散文,甚至是高年級的文科教科書,最后自然會自動判斷與取舍,形成良好的三觀。
第四個階段:精練和增進前面所學的技巧(小學或初中畢業)學會同一主題,提煉不同的觀點。
這一階段也是基礎閱讀中最難達到的目標。有些人雖然初中畢業了,但是仍處于第三階段,甚至第二階段。
在這一階段的閱讀者要學會提煉觀點還要學會比較。以作文分析課為例,當年老師會把不同同學同樣標題的命題作文的范例下發給我們,然后讓我們逐篇分析。一篇好作文的構成要素很多,比如語句通順,錯別字少這是最基本的,還需要中心思想明確,如果文采斐然,通篇中有大量的排比比喻則更好了。在這些要素中,恐怕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則是最難的,也是學生分析中所最會忽略的。大多數學生包括我認為分數高的就是文采最佳的,字句都不通順肯定是最爛的。但是當年的我,包括有些語文老師的確忽略了一個最本質的要素,中心思想或者說觀點,才是一篇文章的靈魂。
很多年后,念了文科讀了大學,上了大量哲學,歷史課程之后,才更加認識到提煉觀點的重要性,考量一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不是非對既錯,要從不同史料中提煉觀點。
再回到閱讀的話題,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散文《槳聲燈里的秦淮河》,同樣的標題,有兩位大家都曾寫過,他們分別是朱自清和俞平伯。
散文,行散則神不散。散文同樣傳遞了作者的觀點。同樣的秦淮河,古人在感慨“煙籠寒月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尤唱后庭花。”而兩位民國大家在五四風潮之后,同樣借景抒情,抒發知識分子的苦悶與惆悵之感,但不同的是朱自清的文中透露出作者的主觀執著與矛盾;而俞平柏則有透露出超自然物外的灑脫感。
所以說,哪怕是基礎閱讀,很多人也不一定能達到第四階段。
本書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認為人們達不到第四階段的閱讀層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家庭社會環境的影響。
第二、智能的影響(比如雙親是文盲)。
第三、個人的各種問題(比如對“體制”的反抗)。
但是在這些原因中,作者又特別指出“過分強調閱讀的準備階段,過度注重教導孩子初步閱讀的方法,往往意味著其他更高層次的閱讀可能遭受忽視。”
作者提出的這些原因,是基于美國社會考量的,但是同樣適用于中國的閱讀者。而基礎閱讀的訓練是從學前階段到初中都貫穿始終,不僅是學校教育所要倡導的,家庭教育也兼具了同樣的使命。
不過在孩子閱讀指導過程中,可以不按嚴格的流程實施,在閱讀準備階段進行的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就同一主題提煉觀點。比如,孩子在五歲的時候開始對海洋生物產生了興趣,我們同樣可以讓孩子閱讀有關海洋生物主題的繪本,然后指導他們尋找出不同的物種,比如,浮游生物、游泳動物和底棲生物三大類。只有如此,孩子的閱讀能力才能不斷提高。
也許,我們當中處于基礎閱讀的人不在少數,或者也未到達基礎閱讀的第四階段。有幸的是,我們可以通過《如何閱讀一本書》 來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也算是對自己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事。
注:本文只寫到“基礎閱讀”部分,下次更新“檢視閱讀”。希望每天的閱讀能帶來自我小小的提升。
下次更新《閱讀的第二層次:如何進行檢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