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兒子下園出來,看到一位年輕的媽媽正當街大聲責罵著女兒,大致原因是,每月給女兒花幾千大洋報了興趣班,可是女兒卻不認真學。
媽媽一邊責罵一邊用食指不斷戳著孩子的額頭。那小姑娘垂著頭,奮力地躲閃著來往行人的目光。
且不論孩子的學習態度如何,只一眼,便可感受到孩子自尊心碎了一地的無助和被母親傷到直不起腰的悲哀。
無可否認,人都是不完美的,也都會犯錯。當我們發現對方的瑕疵和錯誤,該如何拍磚和批評指正?
每個人都是有自尊心的,直言不諱地當眾責難,非但不能達成糾正的目的,反而會換來兩種對抗:要么激起對方的強烈辯駁,找更多理由為自己庇護;要么以沉默抗爭到底,口服心不服,并從此積怨于心。
我們總也找不到原因:為什么下屬離心離德?為什么孩子那么叛逆?為什么親朋好友之間越來越疏離?或許就是因為你本著“為你好”的出發點,一語不慎、不分場合、不講究方式方法地深深傷害了對方。
我們來學學美國總統是如何調侃式批評女秘書的。
約翰·卡爾文·柯立芝于1923年成為美國總統,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書。雖然她長得很好,但工作中卻常因粗心而出錯。
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見秘書走進辦公室,便對她說:今天你穿的這身衣服真漂亮,正適合你這樣漂亮的小姐。
這話出自柯立芝口中,簡直讓女秘書受寵若驚。柯立芝接著說:但也不要驕傲,我相信你同樣能把公文處理得像你一樣漂亮的。
果然,從那天起,女秘書在處理公文時很少出錯了。
一位朋友知道了這件事后,便問柯立芝:這個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來的?
柯立芝說:這很簡單,你看過理發師給人刮胡子嗎?他要先給人涂些肥皂水,為什么呢?就是為了刮起來使人不感覺到痛。
這就是著名的“肥皂水效應”。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拍磚或者批評別人時,要采取巧妙迂回的策略,減少批評的負面效應,才能達到糾正和完善對方的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巧妙迂回,讓被批評者心悅誠服或是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
以下是筆者從心理學角度提出的幾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家可以參考踐行。
其一,切莫當眾批評。
回到開篇看,這是最重要的一條,無論成人還是孩子,自尊心當是首要被呵護的,因為一個失去自尊心的人將不再畏懼任何錯誤,是非常可怕的。
尤其對于孩子的教育,如果不注重保護幼小的自尊心,必將適得其反。
被批評就意味著他人對自己的否定。因此,沒有人喜歡被批評,更沒有人喜歡被當眾批評。因為這種否定,越是被第三者看到或聽到,被批評者就越無法接受。
因此,我們應當讓“批評”變得私密化,而不是大肆宣揚,生怕別人聽不到似的。批評時的語氣越溫柔,反而越容易被接受。
謹記,批評的目的是要獲得良好的結果,而不是讓對方受挫。如果希望對方自我完善,就不要因為一時的惱怒,全然不顧場合和語氣,讓對方產生反抗情緒。
其二,給一個甜棗再揚巴掌。
簡言之,即,贊美先行。贊美可以拉近二者的關系,為批評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讓被批評者感受到你的善意,而不是上來就充滿了厭惡和指責。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優點更多地被展示和認可,而不是沒完沒了地被批判。在人性的天平上,左邊加幾砝碼批評,右邊就要補上幾砝碼贊美,這樣人生才能平衡,人性才不會被顛覆。
其三,對事不對人。
當批評者出于極度情緒化時,會把一個小小的錯誤升級為對方的人格缺失。然而,解一人之痛,必傷一人之心。
如果我們在意對方,希望對方能夠更好,或者希望合作能夠達成,就不要為了泄私憤,而抨擊對方的人品。一個人的錯誤與人品無關。就事論事,我們只談錯誤本身。
其四,指明出路。
如果批評只是為了批評,就是無效的。要想另對方心悅誠服,就要有指點迷津的本領:不僅要告訴對方錯了,還要指出錯在哪里,如何糾正。
對方一旦領會你的用意不是追究責任,而是解決問題,并且你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方一定會心悅誠服的。
其五,友好的善后。
我們本著解決問題的態度,盡可能維護對方的自尊心不受挫,但畢竟是批評,依然可能激怒對方。
只要對方心有不甘,這樣的批評就還存在漏洞。這個時候,就需要在批評結束后,補充安慰以善后。目的還是讓對方盡可能感受到批評者的善意,而這個時候,批評者也更加平靜,更容易以交心的態度去對待被批評者。
從修身的角度講,尼采有一言:責備他人,也就暴露了自己。當我們橫眉冷對,破口大罵間,也就讓對方看清了自己性格的頑劣。指責間,亦能彰顯一個人的涵養。
世間萬物都不是萬能的,有其長處,必有其短處。因為對方犯錯而忍不住爆發前,請先換位思考,自己也曾犯過錯,自己也不是完人。以淡定的心態包容對方的錯誤,也是給自己的過去和未來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