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南元善》心得感悟

圖片發自簡書App
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

《答南元善》心得感悟

【原文】

? ? ? ? ? 別去忽逾三月,居嘗思念,輒與諸生私相慨嘆。計歸程之所及,此時當到家久矣。太夫人康強,貴眷無恙,渭南風景,當與柴桑無異,而元善之識見興趣,則又有出于元亮之上者矣。近得中途寄來書,讀之恍然如接顏色。勤勤懇懇,惟以得聞道為喜,急問學為事,恐卒不得為圣人為憂,亹亹千數百言,略無一字及于得喪榮辱之間,此非真有朝聞夕死之志者,未易以涉斯境也。浣慰何如!諸生遞觀傳誦,相與嘆仰歆服,因而興起者多矣。

? ? ? ? 世之高抗通脫之士,捐富貴,輕利害,棄爵錄,決然長往而不顧者,亦皆有之。彼其或從好于外道詭異之說,投情于詩酒山水技藝之樂,又或奮發于意氣,感激于憤悱,牽溺于嗜好,有待于物以相勝,是以去彼取此而后能。及其所之既倦,意衡心郁,情隨事移,則憂愁悲苦隨之而作。果能捐富貴,輕利害,棄爵錄,快然終身,無人而不自得已乎?

? ? ? ? 夫惟有道之士,真有以見其良知之昭明靈覺,圓融洞澈,廓然與太虛而同體。太虛之中,何物不有?而無一物能為太虛之障礙。蓋吾良知之體,本自聰明睿知,本自寬裕溫柔,本自發強剛毅,本自齊莊中正文理密察,本自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本無富貴之可慕,本無貧賤之可憂,本無得喪之可欣戚,愛憎之可取舍。蓋吾之耳而非良知,則不能以聽矣,又何有于聰?目而非良知,則不能以視矣,又何有于明?心而非良知,則不能以思與覺矣,又何有于睿知?然則,又何有于寬裕溫柔乎?又何有于發強剛毅乎?又何有于齊莊中正文理密察乎?又何有于溥博淵泉而時出之乎?

? ? ? ? 故凡慕富貴,憂貧賤,欣戚得喪,愛憎取舍之類,皆足以蔽吾聰明睿知之體,而窒吾淵泉時出之用。若此者,如明目之中而翳之以塵沙,聰耳之中而塞之以木楔也。其疾痛郁逆,將必速去之為快,而何能忍于時刻乎?故凡有道之士,其于慕富貴,憂貧賤,欣戚得喪而取舍愛憎也,若洗目中之塵而拔耳中之楔。其于富貴、貧賤、得喪、愛憎之相,值若飄風浮靄之往來變化于太虛,而太虛之體,固常廓然其無礙也。元善今日之所造,其殆庶幾于是矣乎!是豈有待于物以相勝而去彼取此?激昂于一時之意氣者所能強?而聲音笑貌以為之乎?元善自愛!元善自愛!

? ? ? ? 關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沈毅之質,明達英偉之器,四方之士,吾見亦多矣,未有如關中之盛者也。然自橫渠之后,此學不講,或亦與四方無異矣。自此關中之士有所振發興起,進其文藝于道德之歸,變其氣節為圣賢之學,將必自吾元善昆季始也。今日之歸,謂天為無意乎?謂天為無意乎?

? ? ? 元貞以病,不及別簡,蓋心同道同而學同,吾所以告之亦不能有他說也。亮之亮之!

圖片發自簡書App


【心得感悟】

? ? ? 王陽明先生這篇文章是寫給學生南元善的一封信,南元善是陽明先生的門生,曾在浙江紹興擔任知府,深受陽明心學影響,曾經說先生的學說可“朝觀而夕玩,口誦而心求”,他篤信致良知之學,以追求“道化”為理想境界,并告誡人們要警惕陷入“物化”之中。南元善在關中全身心傳播王陽明心學,被稱為“關中有王學之始”。然而因為當時的朝廷奸佞厭惡先生的學說,南元善受到牽累被貶黜,從紹興知府任上罷官回鄉。然而,罷官一事絲毫沒有動搖南元善對陽明心學的信心和堅持,這篇文章中陽明先生對他的這份堅持大加褒獎,師徒感情溢于言表,令人讀罷油然而生敬意。

? ? ? ? 讀罷先生的文章,有以下幾點感悟: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平淡淡才是真

? ? ? 世間對物質置身事外的人要區別對待,雖然其表象都是“高抗通脫之士,捐富貴,輕利害,棄爵祿”,但有的人根本沒有入道,他們或“好于外道詭異之說”,或“投情于詩酒山水技藝之樂”,或“奮發于意氣”,“感激于憤然”,“牽溺于嗜好”,但后來就慢慢疲倦懈怠,“憂愁悲苦”;而真正入道的“有道之士”應該能超然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達到不“慕富貴”,不“憂貧賤”,對諸如“欣戚得喪,愛憎取舍”之類現象,都能超然其外。因此道來自于內心,而非呈現出來的表象。

2、圓融洞澈是智慧,勿為欲望迷心智

? ? ? “夫惟有道之士,真有以見其良知之昭明靈覺,圓融洞澈,廓然與太虛而同體。太虛之中,何物不有?而無一物能為太虛之障礙”,人生下來都是純凈通透的,耳清目明,可是在生活中,因為受到各種外界的干擾,功名利祿、富貴貧窮的影響,逐步變得被欲望驅使,如烏云蔽日,失去了大智慧。“吾良知之體,本自聰明睿知,本自寬裕溫柔,本自發強剛毅,本自齊莊中正文理密察,本自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本無富貴之可慕,本無貧賤之可憂,本無得喪之可欣戚,愛憎之可取舍。”,人性本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隨時洞察我們的內心,是否仍然存在良知,如不然當省之,找到那個最真的本我!

? ? ? 我自己在從事公益事業的過程中,即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一為他人的閑言碎語,甚至是親朋好友的不解,認為公益是浪費時間,自己的企業還在創業路上,應該專心事業,哪有閑暇他顧?二為會員的誤會,有工作方式的分歧,有性格的差異,有對公益和組織方向理解的偏差,即使付出很多也同樣面臨著一部分人的質疑、誤解、否定,流汗又流淚,無數次產生“打退堂鼓”的念頭;三為自己企業發展中遇到困難和瓶頸,順境時尚有激情去弘揚公益愛心,逆境時往往會產生悲觀氣餒的情緒,甚至想放棄。以上種種,即是 “故凡慕富貴,憂貧賤,欣戚得喪,愛憎取舍之類,皆足以蔽吾聰明睿知之體,而窒吾淵泉時出之用。若此者,如明目之中而翳之以塵沙,聰耳之中而塞之以木楔也”,本質上仍然是修行不夠,未能堅守良知之道,才會患得患失、猶豫徬徨,結果自己的力量小了,又如何去影響感化身邊的人?

3、誘惑和挫折是用來修心的,修一顆致良知的本心。

? ? ? ? ? 真金不怕火煉,南元善在因為堅持傳播陽明心學而被罷官的困境下,在寫給先生的書信中只字不提被罷一事,相反仍然孜孜不倦向先生請教探討“致良知“之道,可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心貴恒也!孟子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然后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能即為良知之道,任何挫折也好、誘惑也罷,正是考驗我們的心智、修煉我們的內心的機會。很多企業家在順境時得意忘形、盲目擴張,最終樂極生悲、盛極而衰,如牟其中、黃光裕、胡志標之流;在逆境時悲觀厭世、消極沉淪,陷入萬劫不復的泥潭,如魏東、金利斌、張樹鴻之輩。前亊不忘后事之師,只要堅守致良知的本心,又何懼風風雨雨、人生起起落落?

? ? ? ? ? 夜已深,今天的分享我相信是發自內心的,每天的堅持也是修心的過程,愿意用真心去堅持、去分享、去修煉,知行合一,做好自己影響他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