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本稱念珠,是指以線來貫穿一定數目的珠粒,于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
鳳眼菩提念珠
其梵文原語包括四種意義:
◎pasaka-mala,音譯是「缽塞莫」,意譯作「數珠」。
◎aksa-mala,音譯是「阿叉摩羅」,意譯作「珠謦」。
◎japa-mala,音譯是「渣巴摩羅」,意譯作「念誦謦」。
◎aksa-sutra,音譯是「阿叉修多羅」,意譯作「珠之貫線」。
梵語mala是‘謦’的意思。通常來講佛珠的最初起源,是由于古印度人有纓珞(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裝飾品,多用為頸飾)纏身的風尚,而正是這種風尚的沿襲,逐漸演變成為后世佛珠的使用。
在佛教經典中,有關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木患子經》所載佛陀對波流離王的啟示作為通說。經文載:“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木患子。如是漸次度木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大善我當奉行。即敕吏民。營辦木木患子。以為千具。六親國戚。皆與一具。王常誦念。雖親軍旅。亦不廢置。”
由此可知,波流離王在聽到佛陀的開示之后,便開始用木木患子來制造佛珠,持念“三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這應當是佛教當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佛珠中可大致分為念珠(掛珠)、持珠(手持)、佩珠(手珠),108至21顆的佛珠通常被稱為念珠,18顆稱為持珠,14顆稱為配珠。在配珠中14顆為常規顆數,還有適合手腕佩戴的其它顆數,是佛珠的一種演變,通常被稱為手珠、手串,這一類也可以被稱為佛珠,但卻沒有佛學的含義。佛珠中對珠子顆數的描述通常是不包括三通的,例如我們說108顆的念珠,但算上三通其實是109顆,三通在佛珠中又稱佛頭,在佛珠中是不算數的。
常規佛珠顆數的含義
108 顆(念珠)—— 表示求正百八三昧,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 一百零八種煩惱一般說法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各有苦、樂、舍三受, 合為十八種。六根各有好、惡、平三種, 合為十八種,總計三十六種,再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合為一百零八種煩惱。
54顆(念珠)—— 表示菩薩修行的五十四個階位,即是十信、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
42 顆(念珠)——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四十二種階位,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及妙覺。
36 顆(念珠) —— 與 108 顆意義相同。為便于攜帶將 108 顆分為三份。
27 顆(念珠) ——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賢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學與第四果阿羅漢之九無學。
21 顆(念珠) —— 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18 顆(持珠) —— 表征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迷時被十八界轉,悟時轉十八界。
14 顆(佩珠) —— 表示觀音菩薩的十四無畏。
時下,許多并非信仰佛教的男士和女士皆以佩帶佛珠為榮,使佛珠儼然成為一種時尚的裝飾品了。其實,在我看來,凡是這些愛戴佛珠的人,是“有善根”的表露,皆應看作是深具善根,無始劫來與佛有緣的人。況且佛陀早有明示:若復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誦佛名及陀羅尼。但能手持隨身。行住坐臥所出言說若善若惡。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諸佛誦咒無異。獲福無量。
但念珠乃身外之物,我們念佛誦經主要是內心,不要被物所系,被物所礙。更不要被困在手上的念珠是什麼質料,要多少顆數,要如何掐捻,要拿在左手還是右手,放高拿還是垂下。我們持珠但求方便及自在,也不必要強求庸人自擾的持珠方法,如「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念珠也是相之一,所以我們使用時不要過份計較它。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胡曉鵬(huxiaopengTY)
新浪微博:@檀印-胡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