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爾為迎接大熊貓,為其建了“宮殿”,飼養員學會了“四川話”

為了世界杯,卡塔爾向中國借了2只大熊貓。

為了迎接大熊貓,他們特意為熊貓建了一座“宮殿”,建筑面積達到12萬㎡,要知道北京故宮的建筑面積也不過15萬㎡。

為了讓大熊貓能夠聽懂說話,卡塔爾的飼養員不惜一切代價,不僅學會了中文甚至還學會了四川話。因為借給卡塔爾的“京京”和“四海”,只能聽懂四川話。

其實,不止卡特爾,大熊貓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當年尼克松訪華,我國送給美國兩只大熊貓,大熊貓抵達美國后,8000名美國人冒雨迎接了大熊貓;1980年大熊貓到了德國,德國人特意鋪了紅地毯,像迎接元首一樣迎接大熊貓。

在芬蘭,怕大熊貓想家,每到過中國節的時候,他們的歌唱家還會專門為大熊貓演奏中國曲子;在英國,大熊貓要生寶寶了,他們特意設置了禁飛區,為了不打擾熊貓生產。

如今大熊貓已經成為我國外交的重要元素,每年也會為我國賺回很多外匯。即便如此,很多國家想租借我國大熊貓,都還未得到允諾。


有學者統計,29年的時間內,大熊貓的商業價值至少翻了500倍。

我國每逢重要賽事設計的吉祥物,也清一色的是熊貓圖標。如:1990年亞運會的“盼盼”,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五個福娃”;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

但是要知道,備受世界人民歡迎的中國大熊貓,并不是一開始就有如此待遇的。甚至關于它的發現,還是源自于一名法國人。

1862年,正值我國清朝同治年間,36歲的阿爾芒·戴維德隨著法國使團來到我國。他們表面上看似是要和大清搞外交和貿易,其實暗地里是想帶些中國好東西回去。

阿爾芒·戴維德到了中國后,很快就被中國的文化征服。他是一名自然學家和動植物學家,很想搞些罕見的動植物標本回去。

經過打聽,他聽說四川寶興一帶的動物種類特別多,甚至還有很多當時人們不知曉叫不上名的珍稀動物,他異常興奮,于是便籌劃親子走訪。

1869年,阿爾芒·戴維德到了四川寶興。當他路過一家農戶家,偶然間發現了一張掛著的奇特的動物皮毛,毛色黑白相間甚是好看。

阿爾芒·戴維德立刻意識到這張動物皮毛就是珍稀動物的皮毛。經農戶介紹,這種動物在當地叫作“白熊”,也有人叫“花熊”,因為它們喜歡吃竹子,也叫作“竹熊”。


第二天,阿爾芒·戴維德就雇傭了20多位獵人,開始進山捕獵“白熊”。

1869年5月4日,獵人們為阿爾芒捕獲了一只“白熊”,阿爾芒激動不已,于是給他起了個新名字,叫作“黑白熊”。

他本想把“黑白熊”帶回法國,可是這只“黑白熊”沒幾天就奄奄一息了,無奈之下他只好將其作為標本帶回法國。

“黑白熊”標本到了法國巴黎博物館展出,一下子就引起了轟動。很多見多識廣的博物學家都到訪參觀了“黑白熊”,后來他們一致決定:因為在中國西藏境內有一種動物叫小貓熊,而“黑白熊”和它極為相似,于是正式將“黑白熊”命名為“大貓熊”。

自此之后,英德美等西方國家的探險家都紛至沓來,開始獵取我國的“大貓熊”,一時之間他們的博物館內,都出現了大量的“大貓熊”標本。

當時羸弱的清政府已經無暇顧及這些,甚至到了民國時期,又加之內戰和抗日戰爭,“大貓熊”一直未曾得到保護,西方國家還在肆意的圍捕。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大貓熊”才納入法律保護之中。至此以后,大貓熊也真正成為國寶級的動物,同時,也成為我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傳遞感情、締結友誼最珍貴的文化使者。


大貓熊是什么時候又被命名“大熊貓”的呢?

關于它的說法有很多種,比較流行的是:1939年,中國第一次在重慶北碚平民公園(今北碚公園)展出大熊貓。

當時展出的名字標牌上分別用中、英文字書寫著“貓熊”,為了和英語的書寫方式保持一致,亦從左往右用中文寫上“貓熊”兩字。

但當時中文的讀寫習慣是從右往左,因此游人都將“貓熊”讀成了“熊貓”。此后,“大熊貓”這一稱呼便約定俗成,從此流傳了下來。

文獻記載,大熊貓在地球上至少生活了800萬年,一直以來被我國人民視為珍奇異獸,在不同時期的書籍中都有相關的記述。

如,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叫作“貔貅”;《山海經》中叫作“鐵豹”“騶虞”;《爾雅》中叫作“貔”“白狐”等,唐宋時期叫作“白熊”“貘”,明清叫作“白熊”“花熊”等。

讀者們,關于“大熊貓的命名和歷史”,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