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
不僅由勝利的勇敢者支撐
也由失敗的勇敢者來支撐
驢是地地道道的“平民”,無論在國內還是其他地方,驢的形象都不佳。
但在埃塞,見的最多的動物,便是驢子了。聽當地人講,驢子是不能殺的,驢子死了便像人一樣埋在地下,驢子基本擁有近似于人的地位。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在埃塞這種農業國家,驢子就是勞力,就是拖拉機,就是養活家庭的必不可少的一份子。
在人們所馴養的勞動力當中,驢屬于小字輩,論身材,驢比馬小了一圈,遠不如馬高大魁梧,這在崇尚高大身形的年代,驢便首先吃了大虧,根本上不了檔次。
論顏色,驢千篇一律灰了巴嘰的顏色,這與馬無法相比。你瞧,馬白的如玉、紅的似火、黑的象炭,即使是雜毛的馬也是色彩艷麗,十分好看。而在重視外表的時代,驢無疑沒有任何的競爭力,只能靠后站,根本沒有出頭的機會。
驢的力氣遠遠不及馬,不及牛,驢只能承擔拉小車、馱雜物、馱貧民的工作。而大車由馬拉,高官顯貴由馬馱。這樣,論功勞,更是沒有驢的份,雖說驢也有苦勞,可惜苦勞屁事不頂,人們講的是論功行賞,無功則不賞。
驢的叫聲也很讓人煩,以致人們常常有把唱聲不雅難聽戲稱為驢叫。總而言之,驢是不入流的東西。
但是,盡管如此,我一直對驢抱有好感,我覺得,驢是一種令人敬佩的動物。
通過辛勤勞動取得的果實才是甜的,這是驢的生存哲學。
驢不但極能吃苦,而且有非凡的耐力。農村老百姓拉磨常常使用的是驢。驢身體較小,便于轉圈,而且轉圈時從沒有頭暈的毛病。驢拉磨時,你一聲令下,它就開始行動,任勞任怨、默默使勁、從不偷懶,只要你不下令停下,它便一直拉下去,永遠不知疲倦,這種自覺性是極為不簡單的,而那種耐心也是極為可貴的。
驢拉磨一拉就是一天,中間往往很少休息,但驢不論多么累,它永遠不會耍滑,它力氣雖有限,但總能竭盡全力,這對于動物來講,完全可以稱為十分高尚的品德。
驢還有一種很可貴的反抗精神。驢雖卑微,但它遇不正公待遇時,便會奮起反抗,發起驢脾氣。養驢的人知道,驢發起驢脾氣是很難對付的。
驢心里清楚,自己在人手下賣力,一律地造反、對抗是不行的,否則那人就會很快把自己處理掉。但一味的迎和順從也是不行的,那么會把人的脾氣養得更壞更糟,自己將要挨欺負更受罪。只有把服從與反抗有機結合起來,才是對付人類的最佳方法。從這一點看,驢是一種極為聰明的動物。
驢敢于抗暴,不向強大勢力低頭,在農村,驢對身材高大的馬和牛從不畏懼,有時驢一鳴,還使馬、牛感到恐慌。
其實《黔之驢》就是說的是一只勇敢的驢與虎相拼的故事。
貴州一帶原來沒有驢子,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來了一只驢,把驢放到山下。老虎見了它,以為是神靈,躲在一邊偷看。“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可見,驢的一聲頓喝,嚇得老虎狼狽逃竄。
過了一段時間,老虎“又近出前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老虎到了近前,驢仍毫無懼色,用蹄子猛踢老虎,應該說,這時,驢子完全可以逃之夭夭,但驢沒有逃跑,它在雙方力量對比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它選擇了拼搏。這一點足以令人肅然起敬,這的確是一只勇敢無比的驢。
當然,最后驢戰敗了,這是意料之中的事。難道我們要求一只驢戰勝一只老虎嗎?我覺得,戰敗的驢也是一個英雄,它完成了弱者對強者的蔑視,它敢于向動物霸權者說不,其精神可圈可點,難能可貴。在這一對抗中,如果我們對驢采取嘲笑、譏諷、否定的態度,那是毫無道理的。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不僅由勝利的勇敢者支撐,也由失敗的勇敢者來支撐,兩者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