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的時候,我成績還是挺好的。
上課認真聽講,下課回家做飯,喂牛。星期天,暑假的時候割草,放羊,但每次考試還能得獎。
那個時候,大人會問,長大了要干什么,也會信誓旦旦的說,去上北大。但是北大是干嘛的,不知道,只是偶爾聽大人們說,考上了北大,能在北京做大官,也許就是人這一生中最大的榮耀了吧。而北京對于年少的我,又只是一個符號,一個地方名詞,不知道是不是比我們村還大。
當時小學是在村里上的,教課的老師都是村里的人,和父母抬頭不見低頭見,有的還是拐彎親戚。于是,見面的時候,聊孩子的成績,成了主題。
三年級的時候,我們班主任呂老師的兒子和我一班。
父母和他談起我的時候,呂老師說:你女兒不聰明,就是用功好學。我家的兒子能有你家女兒用功一半,將來考個大學是沒有問題的。
于是,媽媽回來就把老師的話給講了一遍。那個時候,老師對一個學生的評價,見不多,識不廣的家長都會奉若神明。老師說什么,家長就相信什么。我聽第一遍的時候也沒有記到心里,可是總是被預言笨,到最后真的變笨了。
每年過年的時候,我們那里的習俗是臘月二十三左右要蒸饅頭,蒸包子,備春節期間食用。除夕包餃子。
而這些活兒,小孩子出于好奇,且有無窮的精力,都喜歡去幫忙,想得到父母的夸獎。于是,蒸包子的時候,我也學媽媽包,每次捏包子嘴的時候,都捏不好,不是餡子放的多,就是嘴捏不牢,還難看。當時,弟弟學的比較快,媽媽就開始講,你看你,挺笨的,教你那么多次,還沒有你弟弟捏的好。包餃子的時候,捏的不好看,媽媽又開始說我笨。于是,每年因為這個事情,都會在心里生悶氣,然后就不再積極的去學習了。
結果就是,現在包包子還是沒有媽媽捏的好看,包餃子也沒有媽媽包的快,包的好。
2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數學成績還不錯。
忽然有一天,教數學的宋老師家里有事,請假了。讓楊老師帶課,楊老師教課和宋老師不是一個風格,楊老師比較年經,思維比較活躍,很受班里男孩子的歡迎,上課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而他教課1總是念成(yao),而我第一次聽這個發音,固執的認為1就應該是(yi),心里嘀咕,什么老師呀,數字都念錯。于是仗著三好學生的身份給他進行對抗。
上課不好好聽講,在課本上亂涂亂畫,一節課下來,啥也沒有學會。等到宋老師回來上課的時候,我已經落了好大一段課程。
雖然有了這次教訓,但是還是沒有悔悟。
中學的時候,上英語課,老師提問,因為沒有回答上來,感覺小小的自尊心受了傷,覺得是老師在找茬,讓在同學面前丟了面子,于是課堂上不是偷偷的看課外書,就是用書做掩護,睡覺,或者補其他功課落下來的作業,于是成績一落千丈,更不想投入精力學,成績更差,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中。
為了心安,給自己找的理由是,老師說過我笨,媽媽也說我笨。也許我就是笨呀,還理直氣壯的和老師說,我們是中國人,自己的東西都沒有學好,干嘛要學外國人說話,老師哭笑不得,從此再也不管我了。
漸漸的自己的優勢一點一點的被磨光,之前走路都帶風,同學們都說我一身傲氣,把誰都不放在眼里。可是,我自己知道,并不是這樣的,卸下來三好學生的光環,歸入差生的行列,一直生活在自我的苦惱中,看起來不是那么合群。
可是,漸漸的,所謂的傲氣倒沒有剩下一點,只剩下自卑了。
感覺自己做什么都做不好,越做不好,越不去做。那時候真正的體會到了,什么是從云端,跌落到了塵世間。
期間,用了多少年,才換回現在我開朗的笑臉,才明白只有不斷的努力學習,才能做到別人眼中的聰明人。也才明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中獨一無二的,干嘛非要活在別人的言語之間。
現在想想,當時真的挺傻,總以為放縱自己,懲罰自己,是對別人的一種傷害,其實最終受傷的都是自己。總以為我什么都不去做,就不會出錯,等到真的變得一無是處,遇到重大危機,才發現自己欺騙了自己那么多年。可是,青春年少,誰又不是一邊受傷,一邊成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