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要速快還是慢讀?
讀書的筆記要做在書上好還是筆記本好?
讀書要讀紙質書還是電子書?
市面上有好多讀書方法的指導書籍,《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樣讀書就夠了:拆書幫職場能力提升課》等等,看了這些方法論,似乎還是讀不好書。
如今的信息獲取渠道太多了,我們渴望能夠讀更多的書,這需要我們養成速讀的習慣,可一會又看到李笑來老師提到的“只字不差的閱讀”,究竟是該如何選擇?兩種方法都沒錯,相信水過留痕的,讀的書多了,自然重要內容也就記住了,而精讀的過程,也是在考驗我們的思考辨析能力。
讀書時候能夠在書上直接做筆記,寫下自己的理解體會和感想,方便自己以后翻閱,而如果用筆記本摘記,在看完書之后,又可以方便整理成文稿。
有些人喜歡讀紙質書,比較有感覺,也可以隨手翻閱做筆記;有些人喜歡讀電子書,一個kindle可以裝上幾百本,外出都方便攜帶,似乎可以讀更多的書。
好些時候,我們都把精力花在了如何找到最好的讀書方法,然后自己就能夠快速掌握書本的要領,實現質的提升。然而,往往忽略了:
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適自己的方法;
方法固然重要,但實踐更加重要;
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提升。
001,培養閱讀的微習慣
自從看了《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被里面主人公的故事給震撼到了,很多人下定決心要100天閱讀33本書。我也是,結果兩個星期才讀了兩本。讀書的時候,在這個目標的壓力下,反而很難做到每天都讀100頁左右。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還是沒有把讀書放在優先重要的位置,自然會被其他事情所擠占,導致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
有壓力的目標,是正常的,但或許不適合我自己,那何不改變一下策略,每天固定時間閱讀十分鐘的書籍,這個目標就不難完成了。而通常情況下,一打開書閱讀,可能就會停不下來,這樣慢慢培養閱讀的習慣,不也可以嗎?何必糾結自己是否能夠做到100天33本書?
002,不在于復制原文,而在于邂逅收獲
我發現大多數的致用類書籍,都可以采用快速閱讀的方法。為什么?通常我們上課給學生講新的概念的時候,會用舉例子,打比喻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同樣的,一本書中不僅僅是干貨,也會通過案例、故事來說明。那么這些內容,并不是要我們記下,而是幫助理解,所以大可不必嚴格做到每字每句地閱讀。
003,輸出和實踐是為了更好的吸收
自從開始在閱讀一本書后寫讀書筆記,我發現在寫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在理解和表達方面的欠缺之處,這會迫使自己重新返回去閱讀。而也就是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有不同的感受和體會。“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也許就是這個道理。
輸出,只是幫助閱讀理解,更為重要的當是實踐。理論不能為實踐做指導的話,就變得一文不值。通過實踐,也可以檢驗真理,或者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讀書,也是如此。
別被太多的聲音干擾了自己,不去做,然并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