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快樂生活的根本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其實,孩子是一個情商高手,比我們想象的要高。前一秒還哭的梨花帶雨,下一秒就因為你的一個小動作、小眼神,破涕為笑。前一秒還在和小伙伴你爭我搶,下一秒,就和小伙伴共享玩具,玩的很嗨!其實,我們更多的關注了孩子情緒本身,而沒有關注到孩子背后情緒的需求。

蒙特梭利曾說“不是我們成就了孩子,而是孩子成就了我們。”

圖片發自簡書App

心理健康的第一標準――情緒標準

當一個人平時基本處于平和的狀態,面帶微笑,可以判斷她心理是健康的!如果天天愁眉苦臉,情緒不好,容易生氣,暴怒。那么我們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情緒了!

當我們的孩子跟我們在一起,開心的時間大于傷心的時間,有時即使生病,他身體上沒有力氣,但情緒會依然很平穩,這就是心理健康的一個孩子。如果孩子跟我們在一起,經常不開心,那么我們也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情緒了,是否對孩子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孩子的情緒具有階段性。比如,汶川大地震后,很多孩子依然在操場上玩的很開心。而當后來意識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去世之后,才放聲大哭。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樣,瞬間表達某個情緒。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你訓斥孩子的時候他反而很高興,這是因為他覺得你訓斥他的時候在關注他,所以7歲之前,我們一定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關注”,但注意絕不是“無條件的滿足”。

圖片發自簡書App

1.認識到自己的情緒,也認識到孩子情緒背后的原因。不要過多的去關注情緒的表現。孩子在哭,孩子再鬧,結果把你吵吵的你心煩。

在多美麻麻成長群看到過這么一個例子,孩子媽和閨蜜約好下午帶孩子一起出去玩,本來孩子中午都會休息一會,結果今天也是奇怪,一直不睡覺,而媽媽又拼命的想把她哄睡,孩子又是想睡睡不著的感覺。其實,后來認識到,媽媽不穩定的情緒,影響到孩子正常的睡眠規律。如果媽媽還跟往常一樣,心態平穩,相信孩子也不會這么焦慮了。

延遲滿足:當孩子有要求時,我們可以隔一陣子再滿足。我們無條件關注,但不是無條件滿足。這樣孩子會慢慢看見自己的情緒。

2.自我約束

? 孩子自己轉移、調整自己的情緒。

? 有個實驗,老師說“你最喜歡的玩具小車被鄰居拿走了。”孩子們有什么反應呢?有些寶寶一下就哭了,但更多寶寶會問“他什么時候還給我?”“他還給我嗎?”“他有給我交換玩具嗎?”等等。這種,其實孩子自己已經在轉移不好的情緒了。這就是一種自我約束力。

家長也要及時幫孩子疏通和引導。這樣,不至于有事情時,一下子火山噴發,她會自己給自己找各種理由來轉移自己不好的情緒。

3.自我激勵

? 這個是拿孩子喜歡的事情,去激勵。他喜歡,往往她的堅持力會更久,她的成功率會更感。有助于孩子目標感的產生。如果本身他就不喜歡這個事情,目標感就無從談起了。

4.同理心

? 這是相信更多爸爸媽媽都知道,就是去理解別人的感受。有同理心,我們理解別人的情緒,但是我們不會受別人情緒的影響,可以更理性的去看待這個問題。所以,同理心很重要,當看到孩子不開心時,不只是語言,我們可以用一個擁抱,一個撫摸,這些肢體動作去跟孩子共情。

圖片發自簡書App

1.懷孕期間

母親快樂,孩子也會更加的快樂。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讓自己快樂是母親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一位母親在懷孕期間老公出軌了,結果她的女兒眼神里也總是帶著悲傷。除此之外,快樂的孕媽媽孩子的身體素質一般也會更好。

2.0-1歲,萌芽期。

這段時間,孩子觀察周圍人的時間較長。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環境。盡可能讓她看見周圍人的快樂。

而這段時間,媽媽們又很容易產后抑郁,所以媽媽們要積極的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及時的做出調整,給孩子一個快樂的成長環境。

3.1-2歲,發展期

讓孩子認識情緒,當孩子傷心時,你可以問她“寶貝,你很難過嗎?”而且大人一定要帶有難過的表情。當他開心時,可以問“寶貝,你很高興嗎?”當孩子憤怒、生氣時,等等,爸爸媽媽要幫助他理解情緒。

4.2-3歲高速發展期

? ? 當他經歷了1-2歲的發展期,慢慢的他也會表達自己的情緒,知道什么是高興,什么是憤怒。也會產生共情。會理解媽媽生氣是什么感受。盡管有時候可能看到弟弟“很討厭”,但他還是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他知道,如果我不控制,媽媽會傷心、會難過。

我們要教會孩子具體的表達愛,而不是每天說“我愛你”,跟弟弟分享一個心愛的玩具,是愛。跟弟弟分享一本有趣的書,是愛。一個擁抱,是愛。等等。

5.3-6歲基本定型期

3-6歲,這個孩子的情緒性格已經基本定型了,很難再有大的改變。

6.6-12歲,體驗拓展期

這個階段,他會經歷更多的情緒,比如自尊,自信,恥辱感,自豪感,愛等等更高級的情緒。不管是好的情緒或不好的情緒,我們都盡量讓孩子去體驗,也許一開始他會不知所措,不曉得怎么處理自己的情緒,但慢慢地會發現,其實也不過如此,以后會更好的控制處理自己的情緒。家長也可以趁機為孩子建立規則。

比如,一個小男孩回家,他爸爸發現背上貌似受傷了,小男孩說“不小心摔倒了”,但后來另外一個小朋友找到家里,這個小朋友受傷更嚴重,原來是跟小朋友打架受的傷。于是,爸爸跟兒子說“有事情不能撒謊,無論你在外面發生了什么事,都要如實告訴爸爸,我們一起想辦法處理,但如果撒謊,爸爸不會原諒你”。這就是在跟孩子建立規則的過程。

7.12-18歲,情緒會轉變成動作

? 通常我們所說的青春期,這個階段,一般男孩比女孩更明顯。如果我們之前教會他表達情緒,控制情緒,正確的處理這個情緒,那青春期我們就會輕松很多。

但即使孩子做了我們不能理解,或是絕對不能做的事,我們也不要立刻發火或非常焦慮,而是巧妙的化解危機,這就需要我們更多的學習,看書,做一個智慧媽媽。

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自己的情緒,當我們有情緒時,要知道,我們不是圣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有情緒是很正常的事情,要接納自己的情緒。

圖片發自簡書App

1.隔離法:

當自己忍不住要對孩子發火時,先對自己說“stop,stop,stop”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把孩子給老公,把自己隔離起來,調整一下情緒。

2.禁聲法:

我們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孩子有時候和大人的想法不同,當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聽他講述時,也許我們就可以理解孩子的做法了。

3.互相監督

舉個例子:

羅老師“你最不喜歡媽媽什么?”

孩子答“我不喜歡媽媽說我的時候特別嚴厲,我會害怕。”

羅老師說“好,那下次我說你,你害怕的時候就做個動作,給個眼神,讓媽媽知道,給媽媽一個提醒。”

孩子答“好,那以后媽媽再嚴厲的時候,我就拍一下媽媽。”

其實,孩子的情商很高,比我們想象的要高。孩子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情商。

4.共情法

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情緒。不要說什么“在哭就不理你了”“再鬧媽媽不要你了”,我們也做不到,也沒必要說這些做不到的話,共情后,可以跟孩子建立規則。可以用5中肢體語言的方法,給孩子一個擁抱,一個親吻。

6.道歉

當我們做錯事時,可以跟孩子道歉,告訴孩子“媽媽做錯了,媽媽不該這樣”等等。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上面是羅老師從眾多圖書中靜心挑選,為大家推薦的情緒繪本。通過看繪本,孩子可以更好的理解情緒,并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

這些都是非常棒的繪本,5是一些敏感話題,包括單親家庭,死亡的話題,性,這些我們應該如何跟孩子介紹。

媽媽們可以自行網購,有興趣的媽媽也可以加入我們v店購買,個人覺得單獨買書不太劃算,沒有太多優勢,大家可以得到低價書的同時,也可以聽大咖老師們講課,和更多優秀媽媽同行~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