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卜生】87%的成功說服都會用的AB邏輯

拉勾網Lagou

“為什么有的人總能用寥寥數語就讓人信服,而勾妹卻總是沒法說服別人接受我的意見”?對于很多人而言,無論是朋友溝通,公司管理,還是企業洽談,有效的說服能力,是幸福指數提升/事業發展的關鍵。

▌本文轉自”伊卜生“(ID:Ibson2020),作者伊卜生

?“急于把自己腦子里的東西傾倒給對方”。

這是一般人們在溝通時,習慣采用的方式。但如果不能科學的融合,兩堆相異信息也只是兩堆互不相干的信息而已,交流的雙方誰也沒法讓對方信服。

這也就是為什么,在現實生活中,95%以上的溝通都是無效的。

那些感覺自己“事業艱難,家庭不睦”的人也往往是源于沒有找到,有效說服他人的途徑。

說服不了他人,通常有兩種表現:

一種可能是,一番口若懸河之后,對方絲毫不為所動;

另一種是自認對方沒有拒絕自己的理由,對方也不馬上表現出與你相抵的意見。

相比于頭一種,后面這一類的人更容易將自己置于危險。

特別是在企業管理上,無效說服往往是掩蓋真相的幫兇,致自己和團體于不利。

那么,成功的說服都有哪些途徑?

在”伊卜生“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先對比一下這兩張圖:

同樣是為了提示人們講衛生,講文明。這兩者你更可能被哪一種打動?

如果你覺得后者更有意思請繼續往下看。

為什么第一張做文明標識難以引起大家的共鳴呢??那是因為絕大多數人容易陷入的直覺誤區:

以為自己所感所知即是其他人所感所知,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虛假普遍性”。文明建設可能對寫標識的人很重要,但有幾個上廁所的會帶著文明情懷大小便呢?相反,對自身的生理問題的重視更有可能讓人們對第二張標識產生共鳴。

對比這兩幅標識,“伊卜生”為大家切割一下,人的大腦輸出信息的整個過程:

人類對于一句警示標識的大腦反應,基本分為4步。即:

●感知

●調取記憶

●加工

●形成認知

假設“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作者是某文明辦的工作人員。那么他/她在設計這句標識之前的大腦活動大概是這樣的:

●感知:衛生間不干凈?,要承擔責任

●調取記憶:剛剛參加的會議,領導點名批評廁所衛生,影響文明建設

●直覺加工:尋找原因,“因為衛生間沒提示講文明”

●形成認知:提示講文明,就都講衛生了。

當需要把他/她認為的缺失補齊時,就自然輸出這種認知:“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而信息接收者,上廁所的人大腦接收的過程卻是這樣的:

●感知:口號和我沒有必然關系

●調取記憶:記憶封閉 (不是相關工作者,無相關記憶)

●潛意識加工 :只是句口號

●固有認知:無所謂,不關我事

上廁所哥們兒的態度:排斥/無感。直覺得出結論:it's?none?my?bussiness。

顯而易見的是“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警示標識對于大部分人是一種無效的提示。而第二張標識的可能形成的場景區別就很大:

信息接收者的心理內化過程:

●感知?:人會產生疑問:我短?(與接收者相關),這關乎自信。

●調取記憶:我以前有沒有尿外邊的時候—如果有,會自責。如果無,則慶幸。

●加工:沒尿外邊,說明我正常。達到內化平衡。

●固有認知:為了文明和公共衛生,不尿外邊(抵觸);為了男人的尊嚴,一定尿里邊(接納)

接收者態度:吸收 (被說服)。

采取行動:不會尿在便池外邊 。

就算是廁所里沒有人,也不讓自己相信“我真的即短又軟”。由于這一句“射在外邊說明你短,射不進去說明你軟”,成功調動了受眾感知,最終形成了有效的態度。

因此這類說服過程屬于有效說服。

有效說服:說服者【信息輸出者】與被說服者【信息接收者】的大腦認知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擅于說服對方。女性具有更強的感受他人感知的能力,在心理學上稱為“共情”。

她們會更能感受到一個深處災區的孤兒的痛苦,更容易被影視劇的情節感動,更容易被閨蜜的情緒感染。所以她們也就更擅長加工這種他人感知。

這也就是為什么,“善解人意”更可能用于形容一位女性,而不是一個糙老爺們兒。

“感知”——形成認知”理論

典型事例:“隆中對”諸葛亮成功說服了劉備。

因為割據一方正是劉備所感,而諸葛亮的論述邏輯都是圍繞三分天下的戰略規劃而談的。所以雙方能夠達成共識。試想如果孔明勸說劉備,以現有的實力只能入朝保皇或是輔佐一方諸侯,劉備沒準就拂袖而去了。

反面的例子:“這個事情你應該先約”

好多人都看過早期,馬云到體委試圖說服某官員被拒的視頻。1996年,馬云為中國黃頁求訪北京到國家某委,慷慨陳詞“我們做的事是在信息高速公路,把中國的體育產業放上去,讓全世界都能了解”。得到的答復卻是:“這個事情你應該先約,你要是不約呢,我很難給你一個滿意的答復。”

顯然,官員并不關心世界了不了解中國。這跟他的本職工作沒什么關系。所以就算馬云就這個論題的闡述無比精彩,也不太可能打動對方。

不過馬云之所以是馬云,正源于他迅速調整策略的能力。到了創立阿里巴巴時,品牌說服能力明顯得到提升。

當時阿里的slogan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這句slogon的成功就在于,它順應了中小商戶感受層,幫助受眾重構了回憶,經過不同大腦的加工,形成了普遍性的認知。

想象一下中小商戶心理內化過程:

●感受:以前的生意確實難做

●調取記憶:那些年做生意遇到的種種阻礙

●加工:電商會幫我解決這些阻礙

●形成認知:做電商更輕松,不做電商會被淘汰,而電商=阿里

這樣調動感知,引導形成認知的套路,是不是讓人很難招架?

在商戶的初衷是找不難做的生意,而平臺的初衷是讓商戶都上來用。只要把這二者畫上等號,商業模式就是成型的。

綜合看來,說服他人的前提首先是要

A.與對方相關

1980年美國大選,最終當選的羅納德.里根憑借一句 “你比4年前過得更好嗎”?就擊敗了企圖連任的競爭對手前總統卡特。

聽到這樣一句質問的話,大部分美國民眾的感知——認知邏輯是:

●感受:我沒有4年前過得好。

●調取記憶:過去四年總統任期,美國與蘇聯針鋒相對,?核問題威脅全球安全。嚴重的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使得人心惶惶。

●加工:要想改變局面就得換總統。

●形成認知:要換總統就得換能解決這些問題的,誰提出誰就能解決,他就是里根。

試想,如果里根上來就說自己的執政方針或是只表明自己當好總統的決心。歷史會不會改寫呢?

異曲同工的案例還有

“你比我更會掙錢嗎?”

雷軍在組建小米團隊,說服他想要招募的成員時這樣說。

“自己創業比公司平臺更大嗎?資源更多嗎?”

馬云意圖說服單飛創業的員工時這樣說。

反面的例子:董明珠開機屏保

董總初衷是希望說服大眾使用格力手機,但自嗨式的營銷只能讓潛在用戶覺得:“這跟我有什么關系”?太多無關用戶的設計,不會輕易被忽略,反而是用戶放棄選擇的動因。

“董明珠開機畫面”不僅沒有塑造成格力手機的賣點,反而成了人們不想使用的理由。

因此,說服的過程要與對方相關,千萬不能陷入自嗨。當然只是單純的與受眾相關,還不足以讓他人信服。

“在說服他人之前還必先說服自己:以達到內化的自我平衡。”想一想當我們的所作所為和他人意愿的時候,是不是總要先找個借口說服自己呢?

舉個例子

“如果你是一個抽煙成癮的人,并且短期內不想戒煙,而家庭意愿是希望他盡早戒煙。”為了不用忍受家人的嘮叨,更不需承受戒煙的痛苦,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從自我譴責中解救出來。

于是,你會找一個天衣無縫的借口:“很多偉人都抽煙”。

當得出這一結論時,也許還有一些小激動。因為這是自己在精神上唯一接近偉人的方式。讓家人認可這種觀點,從此以后他都可以無所顧忌的吞云吐霧了。

深度解讀你,不戒煙和勸你戒煙人三者的關系:

如果兩者矛盾用“-”表示,如果兩者一致則用“+”表示,如此關系當中:

(1)當事人意愿是不戒煙,二者是一致的。屬于正相關,用“+”表示。

(2)當事人和勸戒的人是矛盾體。屬于負相關,用“—”表示。

(3)不戒煙和勸戒的人是矛盾體。屬于負相關。用“—”表示。

需要改變的是(2),當事人為了尋求家庭和睦,勢必要讓自己與勸戒人保持一致。

需要明確的一個前提是,當三角中關系符號代入數字后,相乘。結果是“+”,則三者處于平衡狀態。如果結果為“—”,則矛盾并沒有解決,三者仍處于失衡狀態。

就像上邊的這個關系中:“+1?X?+1?X?-1=-1”

無可厚非,你/不戒煙/勸戒的家庭成員三者關系處于失衡狀態。要想讓它們重新獲得平衡,有這樣幾種方法:

a.改變意愿,進行戒煙

b.與勸戒者決裂

c.讓勸戒者接受不戒煙的理由

第一點是非常難的,人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是很難的。

第二點基本是不可能的,畢竟沒有人希望面臨與家庭決裂的風險。

相對來說,第三點就容易了。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先說服自己,再讓家人接受。成本簡直低得可以忽略不計了。

所以,這里核心問題是吸煙有害,如果合理解釋吸煙無害,矛盾就自然解決了。

當你在朋友圈看到《90%深度思考的人都抽煙》或是《大部分的偉人都抽煙》,然后就不假思索地選擇去相信并且轉發給家人。畢竟比起改變行為或犧牲目標,相信一個觀念的成本簡直太低了。

這樣三者就輕易地達到了平衡狀態。

這也就是那些習慣熬夜晚睡的人,為什么寧愿聽取:“早睡早起身體好,晚睡晚起智商高”的言論,而不是:“晚睡可能導致身體機能迅速衰退”。

因此,絕大多數成功的說服,除了要與對方相關,還必須做到讓對方易于實現

B.易于實現

改變世界觀比讓人家去改變世界簡單的多。

對于自媒體大咖邏輯思維,很明確的一個認知是是,80,90后是產品的種子用戶。為了吸引年輕受眾,由此制定的方針是:

a.先了解這一群體有哪些屬性

b.篩選這些屬性里又有哪些是不為其他年齡層的人理解的

c.然后在幫助他們解釋困惑。幫助說服困擾他們的人和他們自己

a 了解屬性

以下是邏輯思維總結的90后的屬性特征:

不能被貼標簽

不喜歡被取悅

反組織/反權威

不站隊/不代表/不表態/場景分裂

但時常會感到焦慮

b 篩選矛盾屬性

邏輯思維從關于年齡層不同而引發社會矛盾入手贏得關注。

這些矛盾核心就是:

90后普遍太過以自己為中心,這種個人主義得不到主流社會的認可,形成各種關系的矛盾。

這種矛盾會引發父母子女無法互相理解,學校教育找不到適合的溝通方式,公司機構工作方式步調沒法一致等問題。

如果你屬于這一類,當家庭,學校或是社會評價你過于自我中心主義,幼稚腦殘時,你的內心處于失衡狀態。

+1 x + 1 x -1=-1—失衡狀態

“除非你真的不希望被他人肯定,輿論對你無所謂,否則這種狀態下就不可能達到內心的平衡。”

依舊失衡。-1 x + 1 x +1=-1

即使改變外在表現,但內心會更糾結苦痛。

讓你做出改變,不再以自我為中心簡直難比登天。人的思想和行為不是自己能選擇得了的,很多時候是環境所造成的。

c 解惑

策略:肯定受眾

“很少有人會對一味否定自己的人信服”。雖然都知道忠言逆耳,但被否定的感覺一定不好受。勉強聽后,行為上也很難與認知一致。

所有人都希望被他人肯定,尤其是被權威肯定。尋求新的平衡,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大家都理解為什么“90后自我中心”?

“要想讓各方都能接受,就要明白,90后以自我為中心這件事,首先是環境因素造成的,需要被理解“。

況且這并不是什么錯誤,反而應該是他們獨有的優勢。

三種肯定他人的方式:

1理解而不是駁斥

“自我中心不應該被否定,形成原因是沒有集體記憶”。

60,70,80后們,你們可能會在某次同事或同學聚會上,聊起幾十年前一起干的惡作劇,一起仰慕的男神/女神,一起追過的動畫片。你們把這種集體回憶當作是種幸福。但90后缺少感受這種幸福的機會。

他們生活在沒有放學一起看動畫片,第二天到學校討論劇中人物,情節的年代。

他們一降生,多屏互聯網就有了。他們在手機,pad,mac各種瀏覽去中心化的信息。他們看AB站,二次元;思維跳躍;喜歡宅著自顧自,而不是過集體生活。

60,70,80后們,你們改變不了人家的成長環境,就要接受他們的價值觀。

在闡述這一觀點時,羅胖利用了心理學的經典理論——基本歸因的延伸概念。

即:人們習慣把自己的失誤歸結于是環境不利或運氣不佳。而把他人的錯誤,悲劇歸結于是他們自己選擇的結果。

舉例:“臺球神童”丁俊暉近幾年成績不佳,每逢輸球總要把原因歸結于,時差導致的疲勞,或是沒休息好等客觀原因。

其實可以理解,畢竟,沒有人愿意承認是自己能力不足或是智力不夠導致的失敗。每當這個時刻,找某件事或某個人做失敗的替罪羊,成了很多人的妙方。

I 環境造成/運氣不佳【評價自己時,不得已而為】

II 自我選擇——咎由自取【評價他人會說:都是他自己作的】

因此,看待與自己不同的圈子存在的社會問題時,多去考慮他們所處的環境,就能多一些理解。羅胖把90后自我中心主義的首因,歸結于科技的發展和他們生活在沒有集體記憶年代,就很容易幫助他們博取其他年齡層人們的理解,甚至同情。

2發現優勢不是劣勢

“比那些集體意識下長大的人,90后更具有創造力。”所以不能被否定,相反應該最大限度的鼓勵。

如果一個90后想得到理解肯定,那么把這篇《千萬不要輕視90后》的文章轉發給父母/老師或是單位領導就行了。

羅胖大篇幅地替年輕人說話,因此獲得了大量的擁躉。

▍阿迪達斯廣告《太不巧》

這則廣告,展示了當下年輕人無畏周圍質疑目光,盡情展現自我的態度,而在一連串“太浮夸”、“太假”、“太娘”、“太 Man”的自我表達后,一句來自陳奕迅的“太不巧,這就是我”正是贊賞,這種不會因為別人的言論而改變自己的90后思維。契合了阿迪要傳播的品牌形象。方寸間完成品牌說服。

3

找到與偉人的共性

雖然總有人宣稱,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花朵。我是某某一世,不是誰誰第二。但當他人評價在某些方面,你確實很像某大咖時,還是會忘乎所以的。

在成就上沒法和功成名就的人比擬時,人們習慣類別相似的習慣/作風或是其他特征等細枝末節。

比如:

“我和梅西是一個星座的,所以我有成為球星的潛質”。

“我和釋迦摩尼都有一樣的發型,所以我是個有佛心的人”。

為了實現彰顯自我存在,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人們會讓自己的生活看起來凌亂一些。“甚至為了佐證凌亂是一種偉大而不是墮落,還要找些能充當論據典故”。

《我和愛因斯坦/扎克伯雷的桌面都是亂糟糟的》——這是lens雜志分享的一篇熱文。

其中引用了愛因斯坦的名言:“要是亂糟糟的桌面意味著雜亂無章的頭腦,那空桌面意味著什么呢?”

不僅如此,文章還給出科學的研究: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擁有凌亂桌面的人更有創造力和冒險精神,而桌面井井有條的人比較守規矩,也不太冒險嘗試新鮮事物。Vohs博士和她的研究伙伴在報告中得出了結論:“雜亂無章的環境具有啟迪性,使人掙脫傳統的桎梏,生發出全新的見解。”

文中展示了這幾位擁有最強大腦大咖的桌面:

▍愛因斯坦的桌面

▍扎克伯格的桌面

▍馬克.吐溫的桌面

自我概念:我的桌面也是亂糟糟的——所以我能接近偉大的人——所以無需整理

▍評論截圖

可能你已經因為桌面太亂,被父母,領導罵了無數回,可就是不能把它整理干凈。這個事也許已經困擾了你很多年,把這篇文章發給他們,意味著煩惱將要終結。

所以,如果你想要迅速有效的說服他人,切記盡量不要讓對方改變行為或是改變目標,而是讓他們盡可能的容易實現一些。除非摻雜了情感因素,否則成功的幾率不會超過1%的。

后記

文中的都是淺顯的例證,但伊卜生絕不提倡以詭辯的方式,堅持有害的動機的說服。

總結一下有效說服的AB邏輯:

PS:互聯網創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打造產品,然后讓大眾了解和使用產品。因此如何說服,讓用戶感知你所提供的正是他們所需的,尤為重要。

互聯網的一些產品經理,習慣直覺上先假設用戶已經認可并且熟悉了產品模式和價值。這就在邏輯上犯了條件/結果混淆的錯誤。那么那些失敗的產品都有什么典型特征?又如何在打造產品之前和之中,營造大眾認知的環境?下次分享"產品打造是如何淪陷"的相關話題。

-END-

所以,勾妹看完馬上轉給自家PM了

希望不要被開發GG知道后追著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你的言行體現你的素質,你的性格影響你的命運,你的心態決定你的胸懷,事情都過去了,還那樣計較有意思嗎,你傷了,你痛了...
    涵涵隨記閱讀 200評論 2 2
  • 最近那個假表情包很流行,雯雯超喜歡,存了好多。什么,你問why?我怎么知道,它莫名其妙就流行起來了。可能來自于電競...
    匪玉閱讀 474評論 12 7
  • 本地文章,需要同步 # 這是一個標題合適 - 列表項1 - 列表項2
    Willmove閱讀 190評論 0 0
  • 假期和小明一起看了驚天魔盜團2,今天敷面膜時便想著再看一下魔盜團1。不得不說摩根弗里曼還是很有魅力的,雖然他只是個...
    每天進步一點點Vivian閱讀 27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