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九月份,我正式從一名高中畢業生晉升為一名普通二本的大學生。帶著家人的期望,帶著對大學生活的向往,就這樣,踏進了這片充滿機遇的沃土。
人總是要經歷一個由不適應到適應,不習慣到習慣的過程,懵懂 迷茫 失落 慌張,是我在大學剛開始最真實的感受。確切的說,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該做什么,怎么去做。一種深深的失重感遍及我的身體,我像一個即將溺水的人,正在拼命尋找一顆救命稻草。
現在是2017年3月,進入大學近半年多的時間,回顧從前,我知道自己沒有溺水身亡,而是活的越來越好。因為我找到了那顆救我于危難間的稻草-----簡書。
關注簡書,是從高三開始,而真正在簡書上開始寫作,是在去年的九月份。
簡書像是我在大學給自己安的另外一個家,在這里,我敞開心扉,寫自己所有的內心生活,收獲著為數不多的粉絲,每天收到的喜歡和贊是我生活里又一件讓我值得開心的事情。
我不知道什么標題最吸引人,也不知道什么是寫作的技巧,更不懂怎樣在短時間內成為簡書的簽約作者。
我只是一個寫作愛好者,而寫作對于我來說,是一次機會,是我與世界溝通的一次機會,很開心,我與寫作選擇了彼此,這是一份雙向的喜歡。
斷斷續續的寫作生活,寫了48974個字,獲得了240個喜歡,擁有了85個粉絲
與簡書上的大神相比,簡直相差太遠。
但我永遠都會記得在趕去上課的路上,第一次收到簡書編輯的打賞時,我的內心是多么的幸福,哪怕這個打賞只夠買一瓶水。依舊激動無比。
我沒想過寫作是否可以成為我以后的職業,也不知道在大學我是否可以把寫作當成一種創業。 因為到目前為止,我收到的贊賞不過只有32塊大洋。
簡書,是每一個寫作者追求發展的平臺,看到很多人都在連續幾篇文章推薦首頁后,成為了簡書簽約作者,隨后,陸續開通了自己的公眾號,寫著自己的故事,有著自己的一批讀者,還有的,有著自己熱賣的新書;而我,還只是個行走在寫作的邊緣人物。
我總愛稱自己是 底層寫作者,后來有朋友責怪我不該這樣稱呼自己,她認為這是我對自己的貶低。我笑而不語,的確,我對自己的信心不大,我不覺得自己的能力可以承擔起我的野心,所以我把自己的地位降到最低, 這樣或許就不會有人嘲笑。
說到這里,我依舊想感謝簡書。簡書上的寫作,讓一些人認識我關注我,更是收到了來自一點資訊編輯的邀請,入駐一點號。在年后的寫作時間里,我的文章也終于被編輯推上了首頁。1000多的閱讀量,不停收到的點贊和喜歡,這讓我受寵若驚。連續兩篇文章,在不同的專題推上首頁,這于我而言,是鼓勵是信心也是想法的改變。
我把平臺上的 底層寫作者的稱呼刪除,我知道,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只有你自己看的起自己的時候,別人才會看的起你。
寫作對于大一的我來說,是一次創業的機會,是我從校園走向社會的重要的墊腳石。
32塊大洋不算多,但是見證的是我目前為止在寫作上獲得的所有喜怒哀樂,我與它并肩成長,我想,足夠的輸出一定可以獲得足夠的輸入。
對大一的我來說,經濟與經歷相比,后者更為重要。
這里沒有創業干貨,有的只是一顆想與你一起堅持走下去的心。希望每一個創業者,都有夢可做,筑夢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