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中我們知道《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下面談談我對其中一些要素的體會。
一:觀察
閱讀過程中我做了有關觀察的問題練習:
1、小紅完全沒有上進心。
觀察:小紅大學畢業以來除了上班,沒有去參加過一次學習。
2、堂姐很少關心三叔的起居飲食。
觀察:堂姐半年來,看望了三叔兩次。
3、陳總總是突然通知開會。
觀察:這三個月以來,陳總在下班后召集了六次中層干部會議。
4、你從來不主動洗碗。
觀察:半年了,你只洗了三次碗。
5、攝影老師總是布置很多作業。
觀察:攝影老師每周布置戶外作業三題交照片10張
非暴力溝通要求我們自己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并能清楚地表達出觀察結果。
非暴力溝通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
二、感受
體會內心的感受,并將它和想法區分開是很重要的。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產生了我們的感受。
如:1、每個周末回鄉下從化溫泉家里,看著窗外風景,我總覺得心曠神怡。
2、經歷過媽媽兩次摔倒住院,現在每次她獨自出門都讓我很擔心!
三、需要
相比于批評,直接清楚地表達感受是更有效的溝通方式。
我們提出的要求應該是具體的,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對方做什么。
在具體地提出自己的請求之前,要明確談話的目的。
非暴力溝通所說的傾聽,意味著我們要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去體會他人。
非暴力溝通十分重視培養對自己的愛。
“應該”“必須”“不得不”等詞語容易引發我們的內疚感。
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在最近一個星期里,我們使用了哪些批評的語言?我們真正的期待是什么?例如:周五女兒回家的,問她“那個補習班是你要求上的,怎么可以一下子就取消上課了呢?太讓我失望了”其實我的內心真正是想孩子變得誠信聽話,期待孩子的成長進步,實踐感覺焦慮!
現在我每天打卡共讀此書,一邊閱讀一邊領悟其中精華,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樣,在每一次互動中我們都能聆聽到自己和他人心靈深處的呼聲。同時,它還促使我們仔細的觀察,發現正影響我們的行為和事件,并提出明確的請求。它的方式雖然簡明,但能帶來根本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