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老師不給我說長大后的匡衡
小時候我們就熟讀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老師也常常教導我們學習匡衡的刻苦學習精神,努力學習。但是不知道你是否和我有一樣的困惑,年少的匡衡這么刻苦學習,長大后怎么樣呢?老師也沒有告訴我們他到底怎樣?是老師不知道嗎還是另有原因?
匡衡,字稚圭,西漢后期人,生卒年不詳,西漢經學家,官至丞相。看來混的挺好的,都是漢朝丞相了。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這個故事吧!《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里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最終因為名聲好,學識淵博被漢元帝看重,從郎中一直到丞相。
但是,但是,人一旦到有權了,有勢了,其心也慢慢變了!這就是老師后來不說匡衡的原因。
喜愛儒術和匡衡的漢元帝死后,漢成帝繼位。漢元帝在位時期,親信宦官石顯,匡衡身為丞相卻畏懼石顯權勢,對石顯的胡作非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漢元帝駕崩后,眾多大臣紛紛上書彈劾石顯、匡衡。匡衡見勢頭不對,趕緊上疏請罪辭職。漢成帝處置了石顯,卻寬恕了匡衡,匡衡依舊留任丞相。但匡衡的災禍沒結束。很快,匡衡的兒子匡昌犯了殺人罪,按照慣例,匡衡再次上疏請罪,把丞相和侯爵印綬都上交了。漢成帝又一次寬恕了匡衡,匡衡還是留任丞相。但是事不過三,第三次,匡衡躲不過去了。司隸校尉、廷尉等官署彈劾匡衡專地盜土。原來,匡衡被封為樂安侯,有三千一百頃的封地,匡衡可以征收封地上老百姓的租稅。但在地方官丈量田畝時候,給匡衡多劃了四百頃田地。屬下將這事報告給匡衡后,匡衡卻貪這多出的四百頃田地,不愿讓出來。方官畏懼匡衡權勢,也不敢再要回土地。事情被舉報后,漢成帝沒有第三次寬恕匡衡。
土地是國家命根子,匡衡身為丞相卻無視法紀明目張膽傾吞國家田地,漢成帝也只能罷免匡衡的丞相之位,匡衡被廢為庶民。就這樣,匡衡,這個鑿壁偷光的少年,在位極人臣之際,晚節不保,在歷史上留下了永遠的污點。
所以啊,老師們也沒說過長大后的他的故事,年少讀書成為后人楷模,可后來在權力,利益面前還是折腰了,不能不令人感慨。如今社會上也有一群少年受明星以及一些低俗視頻影響而想著出名,這的確值得我們思慮!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兒了。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