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位媽媽問我:
我看了無數(shù)的育兒書,學了好多的育兒方法,
可是每次孩子淘氣都會忍不住一頓打罵。
打罵孩子,后悔內疚自責,
發(fā)誓改過自新,下一次忍無可忍又出手。
打,自責,立誓,再打,再內疚......
真是個死循環(huán)!
打罵孩子似乎成了戒不掉的毒癮,
明知道不好,還是管不住自己的手。
今天,很多國家已經(jīng)把打孩子甚至斥責孩子界定為違法,
甚至一些國家父母對孩子的語言和肢體暴力都可以被舉報而伴有牢獄之災,
可是我們中國家庭還在討論要不要打孩子。
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tǒng)文化里,
一直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
那就是,孩子屬于父母的私有財產(chǎn)。
所以父母可以居高臨下,以權威的強勢身份出現(xiàn),
從而隨意的去管教和支配孩子,說一不二。
把孩子作為一個"人"來尊重,
而不是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孩子真的不乖嗎?
P.E.T.親子溝通戈登模式的創(chuàng)建者托馬斯﹒戈登博士說:
"不乖"是父母的語言,
與父母看待子女的傳統(tǒng)方式密切相關。
當孩子的行為和父母的期待相違背時,
父母就會說孩子不乖。
每次總會聽到這樣的抱怨
我家孩子倔脾氣
我家孩子特別叛逆
我家孩子愛唱反調
我家孩子一不如意就大哭大鬧
…
總之,我家孩子特別不聽話
一點兒都不乖!
乖孩子有兩種,一種是壓抑自己真實想法,
為了取悅和迎合家長表現(xiàn)出來的順從、聽話。
另一種是因為從小得到了足夠的愛和滿足,
不需要通過叛逆和對抗來實現(xiàn)自己的意志。
這兩種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不乖,是在表達一種需求
生物的生存本能都是趨利避害的。
孩子和成人一樣,有一些很重要的基本需求,
而且他們也會努力不斷地做一些事情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孩子的需求都掛在臉上,
嬰兒期的哭鬧是最顯著的餓了、困了、拉了尿了這些基本生理需求。
打孩子真的有效嗎?
很多家長講到打孩子的經(jīng)歷,
無非是亂扔東西、不好好完成作業(yè)、說謊話、挑食…
仔細想想,這些事情真的必須通過打孩子來得到"修正"嘛?
打孩子之所以被很多家長覺得有效,
是因為這是將疼痛與某些行為建立了連接。
比如,孩子不寫作業(yè),被打。
之后他就會將寫作業(yè)和疼痛建立條件反射,
或許對一些孩子來講是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但是將每個人的求知欲好奇心與痛苦建立連接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如果家長打了孩子,
通常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預期與孩子的表現(xiàn)不一致,
如果我們因此而體罰孩子讓他妥協(xié)從而達到一致,
就是在告訴孩子"當你和別人有分歧的時候可以用暴力來解決"。
我們今天打了孩子,
明天孩子也會將暴力的雙手伸向身邊的人,
甚至愛人和孩子,抑或是習慣了被別人打罵。
施暴者和受暴者,都是棍棒教育之下的產(chǎn)物。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行為方式和性格養(yǎng)成的根基,
父母是樹根,孩子是果實。
樹根有問題,如何結出豐碩的果實?
從一個嗷嗷待哺天真無邪的小嬰兒,
到長大成人,孩子就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這些偏差顯然和父母的養(yǎng)育方式息息相關,
打孩子其實也是顯示了我們對自己的不滿。
因為孩子身上出現(xiàn)的偏差,
恰恰是我們的缺點,
不打不罵,如何和熊孩子溝通?
NO.1解讀“嬰語”,傾聽孩子的表達
每一個媽媽是最了解孩子的人,
試著去了解孩子的想法,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察孩子的需求。
NO.2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
父母需要幫助寶寶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
允許孩子的依賴和自我,耐心陪伴引導。
NO.3擁抱孩子的情緒,充分共情
面對孩子不定時爆發(fā)的情緒宣泄,
父母不應該只關注孩子的行為,
比如哭鬧、打人、咬人、打滾、撞頭等等,
更應該關注行為背后的原因和孩子的情緒感受。
NO.4放下自己的控制和對抗
孩子的情緒也會引發(fā)父母的強烈對抗和情緒綁架。
因為我們感受到被脅迫被控制:
“孩子與我作對”、“孩子居然反抗我”
這樣的心態(tài)其實就是媽媽們感受到了被控制。
NO.5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
描述你所看見的,或者描述問題:
比如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耍,
孩子被推了一下,很傷心。
這個時候媽媽可有說:
“寶寶,我看到XX推了你,
你很不舒服,對嗎?”
客觀的描述問題,
會幫助孩子去面對和理解事情的發(fā)生。
之后再去安撫孩子,
他感受到的是媽媽認同我現(xiàn)在的情緒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