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今天看到李笑來老師在"得到"APP專欄中回復讀者留言的回答,引發了我的思考。
下面是留言:
圖片發自簡書App
從讀者的留言中可以發現有4個為什么:
什么是元認知能力?
為什么讀的會有抗拒?
抗拒的原因讀者分析自己缺乏這個能力,那是為什么?
為什么又要去認真讀,不想再錯過?
我也想知道,所以去尋找了答案。
為什么一、讓我們先了解什么是元認知能力?
元認知能力是對自已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也就是說先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再用合理的方法去學習。
為什么二、為什么讀的會有抗拒?
看似簡單,但笑來老師越往后寫越深挖本質,要探索本質的知識總是燒腦的。
為什么三、缺乏什么能力?
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
不能和作者的"思考方式"同頻。
為什么四、為什么又要去讀?
讀者讀了24日笑來老師發表的《我是如何錯過一次升級的》:
故事概況是這樣的:笑來老師因為英語考試結識了一位國內創投圈的傳奇人物。他給笑來老師講了兩個半小時的創業方法。而當時的反應是:
圖片發自簡書App
因為這樣的想法,2007年笑來老師錯過了一次機會。(如果你想看全過程,那就去看李笑來老師的專欄)
所以讀者受到啟發,萌發不想再錯過,不但要讀懂還要搞懂的想法。也就有了笑來老師的回復。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從留言和回復中獲得到一些想法:
當一些看似與你沒關系的事情和你不期而遇時,不一定能和你擦出火花,因為有可能根本意識不到將來會有用。這和環境、閱歷、思維、經驗等諸多因素有關。換句話說就是"有緣無份"。
壓根就想不了那么遠,那怎么去把握呢?
一、真遇到有緣無份的事,反正當時也認識不到,不就只能隨風而去,留到以后想起后悔時喝杯小酒的一點談資,"早知道,我就能如何如何......"
二、遇到有緣有份的事時,那就得不能手軟,不然將來不是后悔這么簡單,而是會郁郁寡歡、比吃毒藥還難過。
三、養成思考的習慣,擴展注意力的帶寬。減少錯過,把握與你擦肩而過的機會。
遇到就不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