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和我年紀差不多的讀者找我,想做自媒體,問我的建議。
我問他,自媒體分兩種,一種是視頻、一種是文章,他想做哪種?
他說是寫文章。
我說文章也分兩種,一種是自己寫,一種是自己當管理者,成立團隊。
他說自己寫。
我終于明白了,他是想和我一樣的模式。
我說,如果是這樣就不建議了,因為中年人不適合做這種自媒體。
以下是我的兩點理由。
一、精力拼不過年輕人
當下比較火的公眾號幾乎清一色都是90后和00后的。
原因很多,我認為主要原因是,自媒體寫作是個高壓的活,只有年輕人才扛得住。
寫作看似是個腦力活,但是如果要保持頻度,就一定是個體力活了。
而且,從當下大眾對文章類型的偏愛來看,素材豐富的文章更得寵。
這就意味的著,你一篇文章要收集大量的素材,可當你拿到一個主題,怎么去找相關素材呢?
就算你擁有大量的素材庫,可是你可能想不起幾個和主題相關的素材,此時你會很抓狂,就像你明知道水塘中有很多魚,但你沒魚鉤。
魚鉤是什么?魚鉤就是線索,通過這個線索你才能去搜索你想要的東西。
我打個比方,你想寫“莫雷辱華”事件的文章,你怎么去找相關素材呢?
如果你腦中模糊有個印象,好像以前NBA76人隊的球星也發表過輕蔑中國的言論,那么你就可以搜“NBA76人?球星 辱華”,馬上可以得出球星JJ·雷迪克,曾在新年祝福語中,對中國球迷的蔑稱。
這不僅僅需要你廣泛的閱讀各類文章以及信息,更要求你要有一個好的記憶力。
而且,就這一個素材顯然是不夠的,一個好的寫手,腦中有好多個此類的印象,這些就是魚鉤,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可是,這種能力是年輕人的專屬,眾所周知,人在年輕時記憶力好,而到中年后,記憶力會衰退,你會發現實在記不得什么,這些都是精力不濟的表現。
而且,在寫作過程中也一樣,尤其是寫長點的文章,需要持續的專注力,才能構建出有力精準的語言,這將決定文章有沒有靈性。
當你的精力HLOD不住時,大腦仿佛一潭死水,怎么可能想出精美的語句?
所以,寫作,尤其是當下自媒體寫作,對精力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顯然中年人會失去這方面的優勢。
二、風格的不兼容
一說到中年人,你會想到什么?
閱歷、理性、通透,成熟......
我們說“文如其人”,自媒體寫作也是這樣,你的文章內容要符合你的人設。
按這個邏輯,中年人的文章應該是理性、深刻、專業。
然而,現在的自媒體讀者的邏輯呢?
請允許我照搬一位自媒體資深人士的一段話,以下為截圖。
簡單講,也就是說,你的內容很有料,別人可能只會收藏,但不會分享。
你的內容很專業,可是不好意思,大家更愛話題型的內容。
你表達的很理性克制,但是大家不愛你這樣的,就愛那些慷慨激揚、指天罵地的文章。
這些都決定了你很難在這片土壤中生存。
你可能會說,也經常看一些中年人的公眾號,人家很理性,有深度,也做的很大。
你大體可以看看他們的入場時間,應該都比較早,這樣就可以搶占一部分人的心智。
而喜歡看深度內容的人,就那么一小撮,他們的注意力已經被搶占,你是后來者,想逆襲?談何容易。
你可能會說,那我也多寫寫話題性、情緒性的文章唄。
可是,別忘記了你的人設,你是個中年人,一把年紀了,還把自己搞得那么情緒化,在讀者心目中的認知是有沖突的。
你人設和風格也因此不兼容,想出彩?不容易啊。
當然,可以有個變通的辦法:不顯然你的真實身份,虛擬出一個年輕人的ID來寫。
但是,以我所見,這樣一來,寫作就僅僅是個賺錢的工具了,完全喪失了表達自我的功能。
不知你會如何選擇,作為我這樣的中年人,真得很不屑于此。
看到這里,可能會有人說,良叔你說中年人別來做自媒體,你不是還在自媒體圈子里混嗎?
確實,一來,是我入場不算太晚,積累了一些忠誠且素質高的讀者;
二來,寫作于我是一種玩票,不靠這個謀生。這樣壓力小些,寫作的心態也會好些,就像我昨天寫的“瓦倫達效應”,就是這個意思。
總之,中年人靠自媒體來創業,我認為勝算不大,還是把這塊熱土留給年輕人吧。
好了,關于這個話題你有什么想法?歡迎留言,良叔小隨天天見,再堅持57天。
-END-